一暴十寒是什么意思啊呵呵呵-一暴十寒是哪个俗语
1.欲盖弥彰对应的俗语
2.文言文一暴十寒读后感
3.孟子 告子上 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内容
4.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复
5.求关于孟子、孔子的成语、俗语、典故、名言
6.俗语变成语
欲盖弥彰对应的俗语
孤掌难鸣——
直言不讳——
一丘之貉——
得过且过——
咎由自取——
吹毛求疵——
欲盖弥彰——
独眼龙看书——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灯芯织布——
老和尚的百衲衣——
眉毛上挂炮仗——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孤掌难鸣—— 一个巴掌拍不响 直言不讳—— 有啥说啥;直肠子一丘之貉—— 天下乌鸦一般黑 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咎由自取——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吹毛求疵—— 鸡蛋里挑骨头 欲盖弥彰—— 此地无银三百两...
欲盖弥彰,发音:yù gài mí zhāng;汉语成语,释义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欲盖而名彰”后来一般都作“欲盖弥彰”。弥,更加;彰,显著。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它对应的词语那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民间笑话说,有人把银子埋在土里,上面写了个字条:“此地无银三百两。” 邻人阿二看见字条,把银子偷走,也写了个字条:“隔壁阿二不曾偷。” 这个故事比喻想要隐瞒、掩盖,搞了一些小动作,结果反而更加暴露。
欲盖弥彰,跟此地无银三百两,他俩是天作之合,是相互对应的俗语。
文言文一暴十寒读后感
1. 一暴十寒读后感
一暴十寒:这一章孟子谈话的背景已不得而知,就内容推断,应是孟子针对某个君王最终没有接受他的仁政学说而发的评论,而且这个君王很有可能便是齐王。
孟子深深地感觉到,将仁政的理念灌输到君王的内心,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君王身处权力核心的位置,自然不可避免地受身边臣子的影响。这些臣子与君王朝夕相处,对君王的影响最大,而且他们都坚决反对仁政学说,因此,孟子感慨,凭自己与君王有限和短暂的接触时间,完全无法与君王近臣的影响力相抗衡。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使用了一暴十寒的著名比喻。君王的臣子们为什么普遍反对仁政?因为官场是名利场,官员们基本上是唯利是图之徒,不会以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为念。
接受仁政学说,施惠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1333433623136于民,轻徭薄赋,需要控制和削弱统治阶层的贪欲,必然直接损害到官员们的利益。在孟子看来,君王假如能像弈秋那位一心听讲的学生一样,专心致志地实施仁政,就一定能够成功。
只可惜君王大都类似那位三心二意的学生,不断被围在身边的臣子们以眼前的名利和感官享乐的 *** 所诱惑,心猿意马,结果只能无所成就。孟子虽然反复说并非君王智不如人而导致这样的情形,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能够坚定不移地接受和实施仁政的君王,一定需要有大智慧、大定力。
进一步来说,孟子的仁政学说在当时是否具有实施的客观条件呢?这一点孟子仅仅从人性的角度作了论证,却没有考虑到,在人治的体制下,权力主导一切,因而其傲慢和怠惰是固有的属性;不受任何外力制衡的权力必然任性和随意,因此为政往往不具有连续性。当遭遇执政危机时,他们或许会考虑和容许政策上的相对宽松,向百姓让渡部分利益;一旦危机解除,便马上恢复贪婪 *** 的本性。
期望拥有绝对权力的执政者不一暴十寒,而专心一意地施行仁政,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孟子很少对君臣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抓住权力核心的君王就具备了推行仁政的前提。
不过,从一暴十寒的比喻可以看出,他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君王受到臣子影响所带来的政治取向上的变化。由《孟子》此章衍生出两个成语,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后世多以为这段话是讲为学的,所以对两个成语的内涵的理解和使用,便与学习需要恒心和专心联系起来。
2. 文言文一暴十寒的译文弈秋》选自《孟子·告子上》,寓言名为“学弈”。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这个寓言的?很有必要说一说。这则寓言前面是这样的: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译为孟子说:“不要疑惑齐王不聪明(因而我不辅佐他)。即使有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一天晒到太阳,十天冷冻它,也没有能活的,我见齐王也很少,我回来后冷冻它的东西(指谄佞之言一类不利齐王的事)就到了,我对这长出的萌芽(指在孟子指教下齐王好的转变)能怎么样呢?再说下围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可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原来,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别人认为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辅佐他了,孟子这番话是说,齐王不能持之以恒地专心致志地听从孟子的指教,孟子的指教对他不起作用,所以孟子不愿辅佐他,后离开齐国,这也可看出孟子的骨气。)
(2)“学弈”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
3. 文言文:“一暴十寒”的全文的翻译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③之为数④,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6)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注释
①或:同“惑”。②暴(pù):同“曝”,晒。③奔:围棋。 (4)数:技术,技巧。⑤鸿鹄(hú):天鹅。(6)缴(zhuò):系在箭上的 绳,代指箭。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 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 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 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 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读解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 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在今天,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理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孟子 告子上 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内容
《孟子?告子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选14章。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原文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ang):额头。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荀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③瞽(gu)瞍(so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至于”等。⑤情:指天生的性情。(6)才:指天生的资质。(7)铄(shuo):授予。(8)蓰(xi):五倍。(9)《诗》曰:引自《诗经?大雅 ?蒸民》。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读解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 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 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原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③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3),播种而耰(4)之,其地同,树⑤之时又同,浡然(6)而生,至于日至(7)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8),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9)曰:‘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10)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四也。易牙(11)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13),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14)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15),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16)之悦我口。”
注释
①赖:同“懒”。②尔:这样,如此。殊:不同。③麰(mou)麦:大麦。④耰(you):本为农具名,此处作动词,指用土覆盖种子。 ⑤树:动词,种植。(6)浡(bo):旺盛。(7)日至:即夏至。(8) 硗(qiao):土地贫瘠,不肥沃。(9)龙子:古代的贤人。(10)蒉(kui):筐、篮。(11)耆(sh i):通“嗜”。(12)易牙:春秋时齐国最擅烹调的人, 齐桓公的宠臣。(13)与人殊:即“人与人殊”之意。四(14)惟:此处为语首词,无义。(15)子都:春秋时代美男子。(16)刍豢(huan):泛指家畜。食草家畜如牛羊称刍;食谷家畜如猎狗称豢。
译文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由于土地有肥瘠,雨水有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的方面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论是同类的人嘛。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 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的脚都大致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了我们的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不同,就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是相近的。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认为他美的。不认为子都美丽的,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大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读解
我们都有共同的人性。
物质享受如此,精神享受也如此。
说到底,还是“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发挥。
孟子这段话,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恐怕是孟子本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的罢。孟子本人则只知道刍豢悦口,理义悦心,说得亲切生动,有滋有味,令人真想亲口尝一尝那理义到底是什么滋味。
然而,美苦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真能像圣人那样亲切体味到理义之乐如口福之乐一样呢?
因为,理义之乐与口福之乐的确是有所不同的。“理义之悦我 心”所涉及的,实际上是道德判断的方面,是精神满足的问题;而“刍豢之悦我。”所涉及的,实际上是感官知觉的方面,是物欲满足的问题。前者是抽象的精神的,后者是具体的物质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这大概正是孟子所疏忽的地方罢。
当然,说他有所疏忽,并不意味着他所说的一切都没有了道理。事实上,只要不推到极端,不说得那么绝对,共同的人性也罢,共同的审美感觉也罢,都的确是存在的。至于说共同的口味,共同的听觉,共同的对于美人的欣赏和喜爱,那更是人之常倩,无可辩驳的了。关键是我们在承认这些共同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才相于把自助。没有退路的被动位置上,把有道理的说法都变成没有道理的了。
操则存,舍则亡
原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7)之所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9)惟心之谓与?”
注释
①牛山:齐国首都临淄郊外的山。②郊:此处作动词用,在……郊。 大国:即大都市,指临淄。③息:生长。④萌蘖(nie):新枝嫩芽。 (5)濯濯(Zhuo):没有草木,光秃秃的样子。(6)平旦:黎明,天刚亮时。(7)旦昼:第一天。(8)有:同“又”。梏(gu):拘禁,束缚。梏亡指因受束缚而消亡。(9)乡:乡里,“居”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来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读解
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持一方面罢了。
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灵失去把持,还会以为原本就不存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呢?
现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处寻找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吗?
问圣人,圣人也只是回答“操则存,舍则亡”,至于它什么时候出入,故乡在哪里,圣人也“莫知其乡”。
实际上,按照孟子翻来覆去的阐述,精神的家园或故乡根本就无它处可寻,而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在我们自己的本性之中。
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自我滋养,加以发扬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寻求。
一句话——“还是回家种自己的园地要紧!”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如是说。
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③之为数④,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6)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或:同“惑”。②暴(pu):同“曝”,晒。③奔:围棋。 (4)数:技术,技巧。⑤鸿鹄(hu):天鹅。(6)缴(zhuo):系在箭上的绳,代指箭。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读解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在今天,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理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者,故患有所不辟 ①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得则,呼尔③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④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⑤我与?乡(6)为身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辟:同“避”。②豆:古代盛羹汤的器具。③呼尔:轻勇地呼喝。④蹴(Cu)尔:以脚践踏。⑤得:通“德”,这里指以我为德,即感激的意思。⑤乡:同“向”,向来,一向,从前。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于不出来呢?如 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更多内容在以下链接: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复
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复
一、 对熟语的理解
在词语教学中,以往我们仅关注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或成语的使用,忽略了对熟语的理解,学生也对“熟语”的含义一无所知,因而,在这里有必要简略地谈一下熟语的含义。“熟语”狭义上指出常规词语外的其他固定结构的短语,如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本文仅浅谈后四者,对成语不再赘述)。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马当活马医、乱七八糟等。其中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的而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惯用语则指人民群众口头常用的习惯用语,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歇后语指由前言和后语组合成的,具有深刻意蕴的现成话,如“水中捞月-一场空”、“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二、 对测试型别的理解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包括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因而测试的置疑角度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理解熟语的正确意义
这一测试型别属于基础测试,一般是先给出熟语,然后再注出相应的解释,让考生判断意义是否正确。例如:
例(1)、下列对熟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哑巴开会-没说的”:指的是没有可指责的缺点或没有商量、分辨的余地。
B.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取得的成绩,就不必说了;今后努力图心,还可以补救。
C.长舌妇:指的是舌头长得很长的妇女。多用于比喻粗犷凶悍的女人。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的生存;人老是观察别人,就不会有朋友。
分析正确项为A. B项中“往者”指的是“从前的错误”、“谏” 意义是“挽回”;C项中“长舌妇”是惯用语,指的是“喜欢搬弄是非的女人”; D 项中“人至察”意义为“过分明智、过分精明”。
(二) 判断熟语使用的正误
这一型别的置疑点在于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考查的关键点在于熟语使用得好不好。是在理解熟语的正确意义的基础上的加深。例如:
例(2)、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 这种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大学毕业生对我们公司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来多少要多少。
B.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又毅力,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C.他在工作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在教育战线上总是起著带头作用,人们称他为“小老虎”。
D.。铁蛋要不是跑得快,非让大贵妈揪住耳朵不可,要是再去找大贵,那不是“黄鼠狼给鸡半年---没安好心吗?”
分析不正确项为D 。这道题重在考查熟语的语境意,根据句意可知 D 项的意思是“要是再去找大贵”,铁蛋非遭罪不可,如若前去,那便是自投罗网,因而可换为“飞蛾扑火----自投罗网”。
(三)判断熟语互换的正误
这一型别的置疑点在于根据语境正确理解熟语的语境意义,并且找出一个意义与其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对换,考查的关键点在于熟语的语境意义及其它词语的含意。是在正确使用熟语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例如:
例(3)、下列句中划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对应最贴切的一组是
⑴ 本人乃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开启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
⑵ 他这个人的品质不好,对人总是“脸上三分笑,肚里一把刀”,什么坏事都干。
⑶本想抬举你,你可倒好,癞狗扶不上墙,连这些小事也办不成。
⑷。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著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A、直言不讳 口蜜腹剑 朽木难雕 得寸进尺
B、快言快语 明争暗斗 朽木不雕 贪得无厌
C. 直言不讳 口蜜腹剑 朽木难雕 贪得无厌
D.、快言快语 明争暗斗 朽木不雕 得寸进尺
分析正确项为C项,句⑴中的“开启天窗说亮话”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故选“直言不讳”,进而排除了B、D.两项,(2)句中的“脸上三分笑,肚里一把刀”意思是“嘴甜心狠,阴险狡诈”故应选“口蜜腹剑”,而(3)句中选“朽木难雕”或“朽木不雕“均可,(4)句中的“碗里瞧着锅里” 意思是“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选“贪得无厌“最合句意。
三、攻关方略
高考语文试卷的编制,不仅依据《考试说明》的各项规定,而且吸纳课程改革的精神。这一点国家考试中心已有明确的表述,因此对熟语的复习要着眼于夯实基础,提高语文素养。具体地说,应注意下列几点:
1. 要辨明褒贬
汉语中的熟语(主要指俗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也和一般性词语一样,具有褒贬色彩,使用时不可褒义贬用,也不可贬义褒用,对一些中性的熟语,尤其值得注意。褒义性熟语:开绿灯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寸光阴一寸金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 中性熟语:开夜车 定心丸 贬义熟语:开后门 敲竹杠 泡蘑菇 墙头草 一窝蜂 传声筒 天下乌鸦一般黑等,只有判明色彩,才不会出错。
2. 要辨明熟语含义
熟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有时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忽略起比喻义、引申义,便会出错。如:王厂长作风严谨,一到任,便给不合格产品开了绿灯。“开绿灯”意思是“比喻准许做某事”。句中误解为“亮红牌,禁止出产” 的意思。
3.要明确适用范围 有些熟语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物件的,,如果把握不准,就会扩大了适用范围或误解了它的作用,使用的物件不对,语意太重。如:穿小鞋、半瓶醋、半吊子等语意较重,稍有不慎就会误用。
附:熟语测试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展发育,扩大招生,也要看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切不可只为了什么“率”而盲目进行。
B.妈妈每次出差前,都把食物交给姐姐保管,可姐姐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C.搞经济开发区占一点地,也在情理之中,可这个镇的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营私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使农民难以忍受了。
D.我的父亲1963年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出身不好,便榜上无名,只能成为高等学府的门外汉。
2、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他二十好几了,做事却总是“百年的松枝,十年的芭蕉--粗枝大叶”的,真让人担心。
B.尽管校领导多次找他做思想工作,可他就是“小胡同里赶大车”,认定了那个理。
C.老师一进班级,同学们就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谁也不出声了。
D.这项工作它干得正起劲,在兴兴头上,你不要给他泼冷水。
3.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大家有意见尽管提,不会因为谁提了意见就给谁小鞋穿。
B.写文章要有新意,总是炒冷饭就没有意思了
C.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钉子后,不要气馁
D.真正的名家学者并不希望他的学生只是跟屁虫。
4. 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不必担心的。
B.她从边远的山区来到大上海,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见什么都新鲜,真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五花八门”。
C.徐老师不仅课教得好,而且善于爬格子。
D.如今那街市上的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半瓶醋。
5、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 在旧社会戏班子里,它是数一数二的,但后来,确是人老珠黄,不值钱了,变得衣食无靠。
B.为了应付入世带来的挑战,服务行业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在服务的多样上下功夫,消费者犹如“过江名士多于鲫”,纷纷而知,从而效益大增。
C.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而无悔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
D.他是一个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老财迷。
6. 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援。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
B.他为了保证使这篇新闻稿明天早晨及时刊出,晚上不得不开倒车。
C.最近,他的仕途如日中天,在领导面前简直是八月里的石榴--红透了。
D.这个预算时打了埋伏的,要认真检查一下。
7. 下列句中划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对应最贴切的一组是
A. 我不爱干,也不会干,凭什么牛不吃水强按头,那会有什么结果。(强人所难)
B.新一届 *** 上台,必须“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大胆改革,抓好经济建设。(因地制宜)
C.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
D.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则先斩后奏,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一无是处)
8.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他为了保证使这篇新闻稿明天早晨及时刊出,晚上不得不开夜车。
B.最近,它的仕途如日中天,在领导面前简直是八月里的石榴--红透了.
C.作为领导要说到做到,一定要对下属放空炮。
D.这件事你出马,我给你敲边鼓。
9. 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 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千万不能开倒车。
B.作为优秀的财会人员,必须遵守纪律,要善于在预算中打埋伏。
C.她是一个马大哈,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的。
D.我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猜也猜个八九不离十。
10.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看人看势说话,顺风转舵,就是这种缺乏党性的人的特点。
B.写文章要有新意,只有炒冷饭才有意思。
C.他这个人太狡猾,工作中一旦出了点差错,就一退六二五。
D.陈旧的教育思想成为了大语文教学的绊脚石。
11. 下列句中划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对应最贴切的一组是
A. 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官的有几个为百姓办事的。(一丘之貉)
B.人应该有满足的时候,不要总是这山望见那山高。(见异思迁)
C.你别跟我花马吊嘴,糊涂油抹了心,打量我不知道你干的哪些事。(痰迷心窍)
D.主意是你出的,出了事儿,你可要吃不了,兜著走。(责无旁贷)
12选出下面划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 作为总经理,你必须要善于为下属抬轿子。
B.又要开快车,又要保证教学质量。
C.她的教学课件做得真好,简直是哑巴开会-没说的了。
D.让我一个人完成这项任务,可真有点“小毛驴套大车--力不从心”!
答案:1、A(B“从长计议”的意思是“慢慢地多加商量,不急于做出决定”。原句望文生义。C“换汤不换药”是改变了形式,没有改变内容,前后得有对照才行;D属望文生义。“门外汉”指某方面知识还未入门的外行,不是门外面的汉子)
2.B(“霜打的茄子--蔫了”本身就是老实厚道、默不作声.与后面“,谁也不出声了”重复)
3. D(“跟屁虫”指凡是有事都跟在后面。据原句之意则指随便应和,宜运用“应声虫”)
4. B(“五花八门”应改为“眼花缭乱”)
5. B(“过江名士多于鲫”形容人数多,赶时髦,含贬义。)
6. B(“开倒车” 意思是违反方向,向后退。根据句意,这里应用“开夜车”)
7 D(“露出马脚”意思为“露出破绽”故应改为“破绽百出”)
8. C(“放空炮”意思是说大话,说空话,说了不能兑现。故有悖原句意)
9. B(“打埋伏”比喻隐藏物资、人力或隐瞒问题。与原句意思相悖)
10. B(“炒冷饭” 意思是重复说些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早已说过的话。与原句意思相悖)
11. D(“吃不了,兜著走”意义为指出问题,要承担一切后果。而“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退给别人。意义不同,不能互换)
12. A(“抬轿子”比喻为有权优势的人捧场。故有悖原句意)(4523字)
蔡邕救琴 对牛操琴 琴屿笔谈 联语琴心
琴瑟之好 琴断朱弦 琴歌酒赋 琴剑飘零
琴瑟调和 琴瑟和好 琴瑟相调 琴心剑胆
鸣琴而治 一琴一鹤 和如琴瑟 如鼓琴瑟
瑟调琴弄 坐上琴心 彭泽横琴 焚琴煮鹤
北窗之友 伯牙绝弦 单鹄寡凫 动人心弦
改张易调 改柱张弦 胶柱鼓瑟 金徽玉轸
乐分龙赵 六马仰秣 彭泽横琴 破琴示绝
囚牛好音 三叠阳关 丝竹管弦 弦歌不绝
弦歌之音 牙生辍弦 羊体嵇心
谚语 惯用语 成语 歇后语都属于俗语吗俗语和歇后语和成语是独立的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举例如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著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皁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溼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胆大的,饿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著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干活怕累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著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著狐狸惹身骚 打不著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开启窗户说亮话 开启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付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墙有耳 隔行如隔山 各打五十大板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给脸不要脸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头不干鸡跷脚干 顾前不顾后 挂羊头卖狗肉 官不大,僚不小 官船漏,官马瘦 光许愿,不烧香 鬼迷心窍 贵人多忘事 锅大勺有准 孩子哭了,抱给他娘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酉阳俗语统计: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精)》特点:一部适合学生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学习和查询的中型词典。立目严谨,语汇丰富。收录词条近13000条,多为脍炙人口、广泛使用的歇后语、谚语、俗语和惯用语。编排新颖,标注明确。分“歇后语”和“谚语俗语惯用语”两部分,并对“谚语俗语惯用语”部分的各个词条分别标注了所属类别。释义准确,简明易懂。不仅解释词目的字面义,而且揭示其引申义和比喻义,全面说明其本义和语用义。在多位著名语言学家和辞书学家的指导和支援下编纂而成,体现了规范性和权威性。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汉语成语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片语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4个字。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片语,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所以像谜底。希望能帮到你
谚语.惯用语.歇后语丈二的和尚-摸不著头脑
炒了鱿鱼
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 鲤鱼跳,水淹灶。 鱼儿跳,有雨到 或是 蚂蚁搬家蛇过道,一场大雨要来到
歇后语、谚语、惯用语
1、炒鱿鱼
2、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 鲤鱼跳,水淹灶。 鱼儿跳,有雨到。
歇后语,谚语,成语,惯用语,格言》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 居里夫人
求助,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谚语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59谚语 歇后语 惯用语1、三十晚上的案板——不得空
2、豆芽上蒸笼——蜷起脚脚受气
3、蚂蚁上磨盘——条条是道
4、驼背子仰起睡——两头不落实
5、十五个驼子睡床——七拱八翘
6、放屁打饱嗝——上下通气
7、干胡豆下酒——展牙巴劲
8、叫化子摆围鼓——穷作乐
9、老太婆吃腊肉——扯皮
10、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11、马 *** 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12、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
13、冬瓜皮做帽子——霉起灰(霉透顶)
14、肚脐眼打屁——腰(妖)气
15、儿媳妇哭老公公——懒心无肠
16、驼背子滚阳沟——七拱八翘
17、抱打摆子——又扑又颤
18、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的出于佛教的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出家人不打诳语。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求关于孟子、孔子的成语、俗语、典故、名言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人和用刀子,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和用政治害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俗语变成语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成语是文人雅士对历史名言典故的高度概括,多用四字格,文雅凝练,多用于书面;而俗语是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俚俗,多用于口语。在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议论、叙述、描写等多用成语,而人物对话则多用俗语。有时同一件事或同一语意,往往成语是一种说法,俗语又是另一种说法,这样就形成了同义的成语与俗语:
舍本逐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自我吹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鹤立鸡群——羊群里出骆驼;横生枝节——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众矢之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评头品足——横挑鼻子竖挑眼;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开诚布公——打开窗户说亮话;针锋相对——针尖儿对麦芒;另起炉灶——重打锣鼓另开张;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得陇望蜀——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巧舌如簧——说的比唱的好听;身首异处——脑袋搬家;多此一举——脱裤子放屁;以卵击石——鸡蛋碰石头;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不白之冤——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临渴掘井——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儿;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等。
以上各组成语与俗语,字面虽异,然旨趣则一。两相对照:俗语生动活泼,通俗诙谐;成语典雅庄重,精炼凝缩;二者语体有别、风格各异、语境相迥、用场不同。对此,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犹如面对春兰与秋菊,杜甫与白居易,侯宝林与马三立,不可强分轩轾,妄论高下,因二者同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