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林七贤是什么朝代

2.《1989-1994文学回忆录》(7)

3.人生的风景就像大海的风浪 [《咏怀诗》所见证的酒狂人生]

4.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5.关于嵇康如何的正确历史

竹林七贤是什么朝代

阮籍狷狂-阮籍佯狂避世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 。《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他们的创作虽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1989-1994文学回忆录》(7)

一、建安文学

(一)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或魏晋风骨,指中国汉朝建安时代(196年-220年)作品中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

三曹与建安七子等诗人继承《诗经》及东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朝末年的大、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其诗歌,大多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

(二)代表人物

1.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当中,除孔融与曹操不睦外,其他六人都归顺曹操幕下。

二、魏晋文学

(一)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220—420年),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

魏晋中“魏”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这一期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

魏晋时期,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二)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三)代表人物

1.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常聚众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但思想倾向不同。

-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

- 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

- 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后嵇康被,阮籍佯狂避世。

-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2. 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刘宋的文学家、田园诗人,字元亮,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所处时代:东晋—>南北朝

著作:《陶渊明集》(后人所编)

三、中世纪欧洲文学

(一)中世纪(Middle Ages)

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关于中世纪的起始时间,有两种说法:

1.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

2.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拜占庭帝国灭亡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二)中世纪文学的代表人物

1. 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 (拉丁语: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罗马天主教会官方称 希波的奥斯定 (拉丁语:Augustinus Hipponensis;英语:Augustine of Hippo)或 圣奥斯定 (英语:Saint Augustine?或?Saint Austin),俗译 奥古斯丁 。

他的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中世纪的开始。

著作:

- 《忏悔录》: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更著名的是后世法国卢梭所著的《忏悔录》。

- 《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自由意志》

2. 比德( Venerable Bede,672-735年):英国历史之父

拉丁文著作:《英吉利教会史》

- 拉丁语名称: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

- 英语名称: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Nation?/?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3. 长诗

(1)《尼伯龙根之歌》(德语:Nibelungenlied)

著名的中世纪中古高地德语叙事诗,称为德语的《伊利亚特》(Illiad),讲述的是古代勃艮第人国王的故事,大约创作于1190-1200年,作者不详。作者融合了很多异教的故事题材和源自五世纪的口头英雄传说,以此为材料创作了这篇史诗。

(2)《贝奥武甫》(Beowulf,一译:贝奥武夫)

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讲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英国盎格鲁—萨克逊时期最古老、最长的一部较完整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完成于公元八世纪左右,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

(3)熙德之歌(西班牙语: El Cantar de Mio ?id )

西班牙史诗,描述一位伟大的骑士熙德,因为犯下了罪,被驱逐出王国,熙德为了赢回自己的荣耀,于是自愿加入对抗摩尔人的战争,最后赢得胜利,光荣归国,是当代伟大的骑士文学史诗。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1140~1157年之间。

(4)伊达(估诺尔斯语:Edda)

冰岛史诗《埃达》(又称《伊达》或《伊达斯》)是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北欧文学经典,也是在古希腊、罗马以外的西方神话源头之一。它是两本古冰岛有关神话传说的文学集的统称,分成《老埃达》和《新埃达》。

(5)玫瑰传奇(Romance of the Rose)

法国中世纪长篇叙事诗。

(6)罗兰之歌(La?Chanson de Roland)

法兰西11世纪的史诗。

4. 但丁(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公元1265-1321年)

意大利中世纪诗人。

恩格斯对其评价:“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描述但丁在地狱(Inferno)、炼狱 (Purgatorio)及天堂(Paradiso)游历的经过。

扩展知识:

魏拉士开支(Diego Velazquez,一译:委拉斯凯兹)

Velazquez(1599—1660),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写实主义者。他笔下的历史神话作品、宗教风俗作品都几乎没有文艺复兴或是巴洛克时代的"神气",代之以常人自然的情态,绘画反映社会生活时既不颂扬也不谴责。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是:只把自己看到的如实地描绘在画布上罢了。

《宫娥》是其晚期的一件重要作品,描绘了宫廷里的日常生活。小公主玛格丽特被描绘得既庄严又具有掩盖不住的稚气,占据画面的中心的位置。一名宫女向她跪献水杯,画面左边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

扩展书目:

《世说新语》

《忏悔录》

《神曲》

人生的风景就像大海的风浪 [《咏怀诗》所见证的酒狂人生]

摘 要:正始时期,司马氏掌权,司马氏与曹魏集团斗争,以杀戮手段清除异己,造成一种高压恐怖气氛,以慑服人心。在这种政治形势之下,当时许多士大夫都采取避世自全的态度。本文从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解读阮籍的酒狂人生。

关键词:正始文学 阮籍 酒狂人生 《咏怀诗》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统治集团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很多正直之士被无辜。许多人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加上玄学盛行,饮酒服药成为这个时期的时尚。更有甚者,佯装癫狂,来保全自身性命。这个时期就是历史上的正始时期。正始文学中,有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那就是阮籍。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相传《酒狂》是阮籍谱写的一支曲谱,正好可以用来概括他的一生――酒狂人生。

阮籍嗜酒成性,性格放诞,蔑视礼法。“嗜烈火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据《晋书列传》第十九中记载(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据说他还“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诚然,阮籍的所作所为像个酒疯子,但阮籍是有才华的人,决非寻常醉鬼。他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既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危机,又不能不时时应付统治者的笼络与拉拢,因而总是采取一种与当权者若即若离的态度。面对汉魏和魏晋两次残酷的更替,面对司马氏父子残酷血腥的高压统治,他不愿像其他名士那样被卷入政治漩涡,成为阴谋家互相斗争改朝换代的牺牲品。于是,他一方面目睹着司马氏的卑劣与凶残,一方面却又为自保而“口不臧否人物”,用放浪形骸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忧虑与苦闷。这种忧虑与苦闷,我们可以从他的代表作《咏怀诗》中得到见证。

《咏怀》中有一部分表现他苦闷和焦虑的作品,这些作品并不交代造成这些苦闷和焦虑的具体背景,只是笼统地提及其原因。如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的前半部描写了诗人的孤独苦闷的形象和深夜的环境。开头即化用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的句子,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诗人的孤独苦闷的自我形象。诗人好像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郁积在心头,以至于辗转难寐,起坐弹琴,排遣内心的孤苦。“明月”、“清风”之美景,却增加了他的绵绵忧思,反衬出他的孤独苦闷的心境。又以孤鸿在野之哀号、翔鸟在林之悲鸣,寄托着诗人的寂寞、孤独、悲哀的情怀,并寓托着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透露了诗人对现实的认识。诗人将自我形象放在了一个凄清的景物环境之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孤独苦闷、凄楚彷徨的心境。诗歌的表达主旨的手法是隐晦曲折的,其实这就和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有关,正如李善所论:“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这种寂寞、孤独、悲哀情绪构成《咏怀》诗的基调,它就是来自诗人对自身生存困境的深切体验。面对极为严酷的生存环境,阮籍时刻处于恐惧和忧愤之中,他在诗中反复咏叹: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当内心的苦恼和矛盾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抒解,他便转而追求超脱现实,遗世高蹈的情怀。这样,《咏怀》里便出现了一些游仙的内容。如其八十一:

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

这首诗里所透露出的遗世长存的神仙境界,本来是一种虚幻的憧憬,但历史上很多人都把他作为一种同现实对立的美好理想来追求。通过这种追求,表现了他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情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他的游仙诗充满了难以超越现实生命的苦闷情绪,带有前人游仙诗中所没有的冷峻、深沉、感慨淋漓的审美特征。以往的游仙诗,大都表现诗人自己进入仙境遨游的快乐,铺陈渲染仙界的环境与生活场面。而在阮籍的作品中,抒情主人公不再做为游仙的主体进入仙界自由遨游,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照他所描写的理想境界。例如其十九: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言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恍惚中,流盼顾我旁。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佳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她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美,超越了各种现实关系而自由翱翔。“佳人”的生命状态就是阮籍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诗的主旨就是表现对这种理想境界的神往。阮籍的游仙诗有意拉开抒情主人公和仙界的距离,无非是要表现自己追求精神自由但又无法超越现实的生命感受。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明说“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

有人说阮籍是从少年时期的入世到老年时期的出世,从少年时期的信奉儒家思想到中年时期的信奉道家思想,其实,造成这一切转变的原因,就是险恶的政治环境,使得他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士大夫一向所采取的态度的指引下,在玄学思想大盛的当世,他才采取这种“酒狂”的人生来全身远祸,这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说他是“聪明的糊涂,悲观的寻欢”实不为过。鲁迅先生说“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但聪明如阮籍者,又如何能真正做到不在三界外,跳出五行中?他依然留心外面的世界,从未间断,所以他才会借助他的《咏怀》来一抒胸中块垒,才会在道路穷处放声长哭,阮籍的醉,阮籍的狂,阮籍的哭,正是一个聪明人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里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看不惯,所以装醉,因为内心醒着,所以痛苦,因为痛苦,所以长哭,通过他酒醉后的恸哭,我们看到了他飘逸之下的无奈与痛苦。因为飘逸,痛苦更为深刻;因为痛苦,飘逸更为残忍。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内心沉重的压抑已造成了人格的扭曲。他对礼教的蔑视,别人把他看做猖狂,其实,他是深深地意识到了:保守虚伪的礼教是统治者禁锢士人束缚下民的工具!所以,他的狂,实则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刻在为国担忧的士大夫形象,即使他装疯卖傻,他那满腔的爱国热诚是不会改变的。

阮籍的率真与潇洒,他的猖狂与不羁,他的苦闷与眼泪,都已随那个久远的时代烟消云散,但是我们可以去听听他谱的《酒狂》,去感受一下佯狂之士的痛苦,他那可贵的赤子情怀,他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和信仰的坚持,引导我们去追求猖狂的外表下隐藏着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寻找真正的人文关怀!或许,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阮籍的酒狂人生带给我们的思考就在于此吧。

参考文献:

[1]晋书?列传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

[2]晋书?阮籍传.中华书局,1974年.

[3]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1997年.

[5]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6]丁冠之.中国哲学史研究阮籍思想辨析.1982年第1期.

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嵇康:?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

成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小喜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

扩展资料: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关于嵇康如何的正确历史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并称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在生前即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当时执政的司马昭忌惮他的影响力,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

历史上关于嵇康的生平资料非常传奇化与奇幻化,多见于野史小说,即使是作为正史的《晋书》中也存在着如同神怪故事一般的描写,这令他的生平记载严重缺乏有迹可循时间轴,令后世学者难以整理出一个准确而又可信的年表。然而事迹的模糊并不影响他的重要性。

嵇康的主要成就在于,身后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不仅反映出时代思想与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其次,及其人格魅力令他在当时亦属名士,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宗,教,人,物等多重属性,后世学者对他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称帝,建立了曹魏,至魏明帝曹睿时已日趋稳定。然而公元239年,曹睿患病去世,时年34岁,不仅生前没有留下男性子嗣,其认养的继承人曹芳当时也只有8岁。曹睿临终时诏令宗室曹爽,重臣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帝主持政事。同年,曹芳登基,改年号为正始。

正始初期,曹爽尚敬事司马懿,二人相安无事。后来曹爽重用邓飏、丁谧等人,听从其建议,开始架空司马懿独揽大权,并着手改变旧行法,律,制,度,造成其与司马懿及以蒋济为代表的保,守,官,员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公元249年,潜伏的司马懿势力对当权的曹爽势力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政变以曹爽的失败告终,其党羽何晏、桓范等皆是当时的有名之士,加上曹爽共计八族尽皆族灭,“同日斩戮,名士减半”。

此役拉开了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序幕,此后司马氏手中握有大权,逐渐架空曹氏,铲除异己。而一些曹魏势力亦不甘坐以待毙,屡次展开反击。在中央有着嘉平之变与甘露之变,在地方上有着淮南三叛。每一次事件都以司马氏的胜利告终,伴随而来的则是又一轮的清洗。李丰、许允、夏侯玄、诸葛诞、王经等诸多名士都因介入或卷入这些争斗之中被杀。

在一次次的平叛中,司马氏逐一扫清了曹魏的残存势力,稳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最终篡夺了曹魏的天下建立了晋国。

当时流行思想为魏晋玄学,这是一门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互相渗透融合。在正始时期由何晏等人创立。

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至曹魏时发展时间并不长。大多还保留有自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方士、巫术等早期神秘学说的成分,大多以符水、咒术、奇术等形式聚拢信徒,主要流传在中下层民众之中。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参与,但是因其缺乏完整理论依据,并没有受到上,层,知,识,分,子的认同。加之不久之前才发生过由太平道主导的黄,巾,之,乱,出于对聚,众,反,乱的警惕,政,府对于民间宗教活动采取了各种限制打压的行动。

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并改姓嵇氏。有文献称嵇氏家族是一个儒学世家,但因缺乏佐证,这种说法产生了争议。有人持肯定意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并进一步猜测嵇氏只是因为与曹操同乡,因攀附而在嵇康父亲的一辈发迹。

嵇康的父亲名叫嵇昭,字公远,在曹魏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的官职。他在嵇康还在襁褓之中时便已经去世,嵇康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因为父亲的遗产和兄长的抚养,嵇康的早年过着优裕的生活,但母亲和兄长并没有强迫他拜师系统学习儒家的经典,这让嵇康得以学习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技艺以及接触其它学派的思想,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有观点认为,父亲的早逝对嵇康日后桀骜不驯的性格形成有着潜在关联。

嵇康的哥哥嵇喜在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他在西晋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职。嵇康被害前后,他大约在时任卫将军的司马攸手下做幕僚。兄弟二人之间作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及《答嵇康诗》互相赠答,在赠答诗中二人表现出了对于出世入世截然不同的态度,以至于后世对二人的关系有着诸多猜测。有观点认为二人虽然价值观不同,但是感情融洽;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分歧直接导致了兄弟关系的破裂。

嵇康还有一位在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的哥哥,学者们通过对嵇康经历与自述的研究确认了他的存在。这位没有记载的哥哥与嵇康的母亲一同将嵇康抚养长大,嵇康与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诗》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养育之恩。后来这位兄长和母亲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思亲诗》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

成年后的嵇康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关于长乐亭主的身份,一说为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沛王曹林的女儿,一说为曹林的孙女,其家族与活跃在正始时期的名士何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观点认为与曹魏的婚姻本身,及曹氏与何晏之间的关系,对于嵇康今后的政治立场与命运起着关键作用。

结婚后,嵇康与妻子大约在248年生下一女,又在253年生下儿子嵇绍。嵇绍后来出仕西晋,于荡阴之难尽忠节,成为晋朝著名忠臣,然而其父之,成为对其个人评价的最大争议。

虽然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嵇康并不热衷于当官谋富贵,没有留下任何官场事迹。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隐居于河内郡山阳县,与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交游,并创作了大量表达通脱放达思想的作品,受到当时人的瞩目,被称作“竹林七贤”。

后又与吕安、向秀为邻,以锻铁为生,不出肯出仕为官。亦有说法称嵇康锻铁并非为谋生。当时担任大将军的司马昭要聘用嵇康成为他大将军幕府的属官,他逃到河东郡去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锺会准备了盛大的排场前去拜访他,遭到他的冷遇。好友山涛举荐他代替自己的职,务,他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态度。

关于不愿出仕的理由,嵇康本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曾经说明,是因自己性格慵懒以及志在长生而不愿追求功名。嵇康不仅崇尚道家的自由思想,也相信道教服食长寿的主张。在隐居期间,他曾亲身实践前往山中采药,并且意欲将养生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而不愿选择出仕为官。文献中记载有他与孙登、王烈等隐者道士的交游。他还著有《养生论》,在炼丹服食之外主张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养生方式,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

后世学者大多肯定了这方面的原因,然而许多人仍然认为在这之外也有着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嵇康选择不仕。一种观点认为是处于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的自保。另一种观点认为多少有出于对司马氏政,权的不满,通过不仕来表达出与司马氏的不合作,还有观点进一步认为他是因忠于曹魏而选择不与司马氏合作。

后来吕安之妻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想要起诉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都有交情,故劝吕安不要揭发这桩家,丑,以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义愤,遂出面为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锺会,趁机劝说司马昭,将吕安、嵇康都处,。

嵇康临,刑,前,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司马昭赦免嵇康,并希望能让嵇康来太学讲学,但是没有被准许。在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时年四十。方东树说:“中散以龙性被诛,阮公为司马所保,其迹不同,而人品无异。”

其子嵇绍,后为晋朝之侍中,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殉难。

根据嵇康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女比嵇绍年长5岁。

嵇康热爱音乐,尤其喜爱古琴。他临刑前顾视日影,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给后人留下了广陵绝响的典故。他创作了古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东汉蔡邕创作的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著有《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理论著作。

根据文献记载,嵇康还擅长绘画与书法。唐代张怀在《书议》中记载曾见过其草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一纸,推崇备至,评价其为古今草书第二,仅次于有“草圣”之誉的东汉书法家张芝。又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收藏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二图。但是这些作品未能流传至今。

嵇康与阮籍是魏末晋初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二人思想相近,是以并称“嵇阮”。相较于阮籍以诗见长,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上,故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概括地评价二人:“嵇康师心以谴论,阮籍使气以命诗”

嵇康传世诗歌有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诗居多,《送秀才入军诗》组诗为其代表。嵇康的诗常集用《诗经》中的句子,内容多崇尚淡泊自然的精神状态与阐述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其尚古的艺术风格传承自曹魏初期的建安风骨,对后世的玄言诗与游仙诗的成熟与盛行也具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发展史上处于着承上启下的位置。但是这种在诗歌中夹杂议论的形式也受到批评,被认为对诗歌艺术性有负面影响。

嵇康的文章流传至今保存完整且没有争议的有15篇,其中有9篇是论。他文章随性自然,文采飞扬,代表作为《琴赋》《与山巨源绝交书》。另一方面,他的论文富于思想性,鲁迅称赞他:“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代表作《养生论》与《声无哀乐论》在东晋、南朝受到高度推崇。

虽然在嵇康的时代并没有成熟的道,教及入教仪式,然而嵇康本人被认为是具有道,教,信,,仰的。他在著作《养生论》中提出的“神仙存在”及“长生可学”等思想被后世道,教,学,者葛洪继承并发扬,成为神,仙,道,教的基础理论。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条“清水出河内修武县(即原山阳县)之北黑山”句注云:“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三国时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为被吕巽恶人告,得罪大将军钟会,被司马昭处,临行刑前曾弹奏此曲,并于曲终感叹说:“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但事实上,广陵散是早在东汉时就已经流行的乐曲,很多人可弹奏,并未绝矣。而《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中,甚至提及嵇康由鬼神授〈广陵散〉一曲。

元代宰相耶律楚材是辽国人,但热爱汉族的文化,擅长弹琴作诗,曾作一首长诗描述《广陵散》如何激荡人心。

金庸的《笑傲江湖》里,衡山派的刘正风和日月教的曲洋创作了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之曲》,小说中写到该乐曲部分是从〈广陵散〉改编而来。电视剧《笑傲江湖》所附之《笑傲江湖》曲,其情趣恰如曲名,与〈广陵散〉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