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帮我翻译一下孔融的《杂诗》啊

2.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如何体现的

谁帮我翻译一下孔融的《杂诗》啊

叩马而谏不食周栗-扣马谏伐,耻食周粟

这是孔融流传下来的《杂诗二首》中的一首,从文中来看当为诗人以景托怀的励志之作。我分析前四句是在写景(钟山),“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是在说古往今来,只有象山川这样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于天地之间。接下来引用“吕望”、“管仲”二人的事迹,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事业。然后诗人发出感叹“人生无常,但患年暮(年纪大了)”,但话锋一转:“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于现状,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最后四句是在表明自己对于世俗的蔑视(庸夫笑我度),他对于“吕望”尚不希奇,对“夷齐”又何存仰慕呢?从文中来看,孔融的心气很高,对于那些古之先贤之流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超越他们,做出更大的成就。只可惜孔融心高气傲,在政治上不肯向世俗低头,最终为曹操所杀。不过此诗虽然文学价值无甚特别之处,但通篇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志向,值得我们后人赞叹。

注:“吕望”“管仲”“夷齐”等人皆为古代名士,政治家。

吕望:中国商周之际军事家。生卒年不详。又名尚,姜姓,吕氏,字子牙。齐国始祖,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是周灭商的重要筹谋者。周文王采纳吕望谋略,卑事商纣,暗中积蓄力量,积极争取与国,乘隙剪商羽翼,造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奠定了灭商基础。周武王即位后,尊吕望为师尚父。武王伐纣前,吕望亲入商都探察情况,并协助制定乘虚进军、奔袭商都的作战方略。商、周牧野之战,吕望率一部精锐士卒,迅猛冲击商军前阵,商军前阵倒戈,周军主力乘势进攻,一举灭商。周成王亲政后,吕望以周朝开国重臣受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史称吕望有著述,难以凭信。传世《六韬》,当是战国至秦汉间人托名吕望之作。

夷齐:伯夷、叔齐,是商朝时期的北方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老孤竹君生前留下遗言,命少君叔齐继位;可当父王后,叔齐却推让给长兄伯夷,伯夷以父命难违推逃。叔齐仍不肯继位,亦逃。二人同走,欲晋见周文王西伯姬昌,在半路恰 遇武王伐纣,于是叩马而谏,武王未听。夷齐耻于臣周,采薇不食周粟,饥饿而。古代因之有“夷齐让国”之说,儒家对于他们的行为甚为推崇,认为其品行崇高(虽然我们今天看来十分迂腐)。

管仲:(?一公元前645)名夷吾,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前期的大政治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家贫,“常与鲍叔牙游,鲍叔深知其贤”(《史记·管晏列传》),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被任为卿。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对齐国进行了大力改革,齐国国力大振,齐恒公因此“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同上),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如何体现的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体现在伯夷、叔齐虽为孤竹君之子,不肯继位为国君,享受富贵,这算得上富贵不能*。后来听说武王要讨伐商纣王,叩马而谏,不畏强权,不惧生,可见其威武不能屈。武王平定殷乱后,天下都归顺周朝,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遂饿于首阳山,可见贫贱不能移。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中国民族最闪光的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中华文化之伟大当然也表现在四大发明、诗词歌赋,音乐书法绘画、故宫长城等方面,但中华文华伟大之处,最集中地表现在其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不过时现代社会,国家一味追逐科技经济的效益,个人一味追求权势名利财富,吃喝玩乐,仁民爱物的情怀少了,道德意识淡化了,人间的温情少了,结果弊端丛生,了无生趣,岌岌可危.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精神对匡救这些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有其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