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翁之利成语故事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解释

渔翁之利成语故事

渔翁之利的解释-渔翁之利渔翁之利

故事内容:取材于传统寓言故事:鹬鸟和翠鸟在河边争夺一条大鱼。渔翁发现后,用鱼叉刺去,没有击中。鹬鸟趁机抢走大鱼,逃之夭夭。一只河蚌敞开胸怀在沙滩上晒太阳。翠鸟又啄到一条泥鳅,泥鳅挣扎滑落,正好掉在河蚌身上被夹住了,翠鸟想从河蚌壳里夺回泥鳅,鹬鸟又飞来赶走翠鸟,欲与河蚌争夺泥鳅。于是,鹬鸟与河蚌在沙滩上进行了一场智慧与心理的争斗。虽然泥鳅被鹬鸟吞下肚子,但是它的一条腿被河蚌夹伤了。双方都不肯善罢甘休,斗争又继续下去。鹬鸟佯装打盹,河蚌慢慢张开两壳,伺机进攻。鹬鸟出其不意猛然回头啄去,早有准备的河蚌立刻合拢,把鹬鸟的长喙夹住。这时,早已守候在芦苇中的渔翁趁机把它们一起捕获。该片是一部水墨剪纸动画片,而且全片没有语言台词,基本属于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叙述故事的,在水墨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剪纸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动作更加丰富多彩,将这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出来。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出处《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例子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同义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扩展资料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同义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解释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这样做了几天。

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它的下面。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例子某小偷正准备偷走卖菜大叔的钱包,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警察抓住了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百度百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自于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二》;“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

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扩展资料

1、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螳螂扑蝉、从中渔利;

2、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成语辨析

(1)渔:不能写作“鱼”。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4、成语示例

(1)肃清日寇吾侪事,~笑列侯。(《和同志七绝》之三)

(2)“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