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的亲指的是-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1.孔子为什么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2.到底是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3.“大义灭亲”应鼓励 亲人包庇罪可否废除
孔子为什么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孔子提倡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应该是有问题的,即真理正义与亲情的关系。但儒家也提倡“大义灭亲”,对于国君或上级也不主张绝对的服从。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父为子隐
解释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子为父隐
解释: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
近义词:“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是指历史上法律允许一定亲属间相互隐罪而不追究或减轻其刑事责任。这项规定源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思想。
“亲亲相隐”最早见于汉宣帝时期的规定,即卑幼首匿尊长者,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刑以外的不负刑事责任;刑的可通过上请程序减免其刑事责任。
唐律扩大“隐”的范围,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
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扩展资料:
社会评价:在过去十多年间,学术界围绕“父子相隐”问题就儒家伦理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一方认为,父子相隐合乎天理人情;另一方则认为,父子相隐违法悖德。
双方对父子相隐的评价势不并立,但对父子相隐的理解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父子相隐是互隐其恶,都认为孔子把亲亲隐恶视为“直”德。但细致地考察《论语》以及相关文献则发现,上述理解乃是对孔子的一个误读。
孔子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并非相互隐恶,而是意指正义的家庭属性和主动的道义担当。“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并非主张徇情枉法或漠视社会公德,而是旨在提示一条破解“孝(慈)义两难”问题的德性之路。
孟子论舜可以知道他赞同子为父隐,从韩非对于直躬证父的评论可以看出他反对子为父隐。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论语》的注疏者基本上都对父子互隐予以肯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子为父隐
儒家网-黄启祥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到底是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假如你的父母犯错,你是会为了正义而让他们得到法律的制裁,还是会为了亲情而帮他们隐瞒这个错误?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充满着争议,而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接下来听我说说看吧!
? 父母出于恶意的话,我会选择大义灭亲。因为我不希望父母一错再错,最后酿成大错。如果我无视、隐瞒他们的错误,可能会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我一想到亲情、亲人之类的词语,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温暖。亲人是在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听我们倾诉、给我们力量。但如果亲情是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那这种情感还有什么意义呢?真正的亲情不该是这样的,这种亲情和正义比起来,不要也罢!如果出于善意,我依然会选择大义灭亲。因为法律是考虑动机的,不会因为你初心是好的,就不让你受到惩罚。但我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父母减刑。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法律也不会那么绝情。
? 我并不认为为了正义让父母得到法律的制裁,就失去亲情了。可能父母在那个过程中改过自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会很欣慰很感动,因为是我在父母坠入深渊的时候拉了他们一把,这样反而会让亲情更加稳固。如果为了亲情选择帮父母隐瞒,可能会造成家破人亡的结局。因为犯错早晚都会被警方发现,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在那个过程中,我可能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父母真正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也少不了自己。
?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那些父母犯了错误,不给予劝告,让父母一错再错,甚至是与父母同流合污的子女,我觉得他们可能都对孝顺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孝顺就是听从和认可父母,父母说一就是一。但恰恰相反,孝顺并不是这样的,孝顺是发自内心地想让父母过更好。一味地顺从,只会让父母坠入深渊。这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大义灭亲,因为你一个正义的抉择,可能会让少一点人受到伤害。不管是对待父母,还是对待任何人都应该这样做。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头头是道,甚至是轻描淡写。但当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走得无比艰难。
“大义灭亲”应鼓励 亲人包庇罪可否废除
不能废除,亲人,可以知情不报,但不能提供帮助以助亲人逃匿、逃跑。一个人可以不必“大义灭亲”,但也不许“助纣为虐”!
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有“亲亲相隐”的传统。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亲亲相隐”的渊源。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皆上请延尉以闻”,从此,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的“亲亲相隐”司法原则正式进入刑律。
老祖宗的东西好不好、对不对呢?恐怕有合理成分,也有不合理成分。比如说“亲亲相隐”关于亲属之间有不作证的特权,这是可以吸收的。而且,我国法律也已经吸收了其中的精神。
从人性的角度,这种“大义灭亲”的做法,其实是不值得提倡的。这也是违背人性的。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里,告发亲友的“大义灭亲”恰与“亲亲相隐”背道而驰,家庭稳定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大义灭亲”恰恰破坏家庭稳定。因此,一个人可以不必“大义灭亲”,但也不许“助纣为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