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月镜像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2.《禅·茶·心》(二十七)禅门《参同契》

3.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4.水月镜像的解释及成语接龙

5.水月镜像的意思

水月镜像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水月镜像无心去来是什么意思

编号 4062 成语 水月镜像 注音 ㄕㄨㄟˇ ㄩㄝˋ ㄐㄧㄥˋ ㄒㄧㄤˋ 汉语拼音 shuǐ yuè jìng xiàng 释义 义参「镜花水月」。

见「镜花水月」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镜花水月」之典源,提供参考。

#《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1>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化无四大五根。

所以者何?造色之法,不离四大,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触;有味之物,必有三法,色、味、触;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触;有触之物,必有一法,即触法也。

余者或有或无:如地,必有色、香、味、触。

水有色、味、触,若水有香,即是地香。

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则无香也。

火必有触,若有香者,即是木香。

何以知之?火从白石出者,则无香也。

风但有触,而无色也。

若非色之物,则异今事。

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

化亦如是,法身亦然。

〔注解〕(1)典故或见于《大智度论》卷六、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

〔参考资料〕■《大智度论》卷六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据《全唐文.卷七四三.裴休》引)空门正辟,法宇方开。

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

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镜花水月」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镜花水月」原作「镜像水月」。

鸠摩罗什(西元344?413)为东晋时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佛经家之一,天竺人,七岁时随母出家,总贯群经,妙解大乘。

东晋隆安五年(西元401),鸠摩罗什被后秦王姚兴迎入长安,奉为国师,与僧肇、僧严一同从事译经工作,并有系统地介绍佛教义理。

当时汉译佛经日多,但品质不一,内容难解。

鸠摩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笔简洁畅达,为世所重。

《远什大乘要义问答》为鸠摩罗什与慧远的问答录,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书中阐明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并反复论述有关法身的问题。

佛家把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形成之物称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则称为「非色」。

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触四种感觉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触,风则只有触。

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来好像有实体,其实触摸不著,只是个幻象。

后来「镜花水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不实在。

书证 01.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

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02.《景德传灯录.卷一四.石头希迁大师》:「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镜花水月

《禅·茶·心》(二十七)禅门《参同契》

六祖慧能后有两大弟子:一为怀让,一为行思。怀让后又传马祖道一,行思后又传石头希迁。马祖、石头以后,学人更多。

说到石头希迁,当时他到慧能这里时,慧能就快要圆寂了,《五灯会元》记载: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问六祖:“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六祖道:“寻思去!”

石头希迁前往青原山静居寺,参礼行思和尚。唐天宝初年(742),希迁禅师得法后,即离开青原前往南岳衡山南台寺。南台寺的东侧有一块巨石,状如莲台,希迁禅师乃结庵其上,开法化众。时人皆称之为“石头和尚”。

在南岳弘法期间,石头希迁禅师除了日常接众之外,还作过一些文字著述,现存有《参同契》和《草庵歌》。关于《参同契》的写作因缘,《五灯会元》记载的:

有一天,希迁禅师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一语时,拊几而叹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

石头希迁读到这里,很受触动。圣人能够忘掉自己,所以万物无不是自己。法身无形无相,但哪个又不是法身?圆鉴灵照,昭明体透,万象有形的无形的无不一一呈现,境智非一,无去无来,这话大妙矣哉!

于是掩卷而坐,石头希迁不觉进入梦中,梦见自己与六祖同乘一龟,游于深池之内。醒来之后,仔细推详:“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著《参同契》,云: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远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这篇诗体法语,虽文字简约,但义理却极为丰富深邃。魏晋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石头希迁也有禅宗《参同契》,这是禅宗从本土固有文化汲取智慧灵感的例子。在这首《参同契》里,石头希迁讲了南北宗的问题,讲了心理事理物理的诸多问题,人心万物融贯一体,圆融妙明。经过这一番理论的契悟和创作后,他的禅法更为通达与峻猛了。

石头和尚曾有一段上堂法语,显示了他对禅法的透彻把握,运用之际,不逊于师。他说:“吾之法门,先佛传受(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石头和尚禅风高峻,他接人的机锋语录中这样的对话,干净利落,直指人心,发人深省:

如,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师曰:“不得。”曰:“为甚么不得?”师曰:“我不会佛法。”

又有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与汝?”

再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

再有,大颠问:“古人云,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颠曰:“无这个。”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一叶/20210314)

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刹那

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身说法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

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

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

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与魔王的斗争,事实上就是与“自我”、与“心”的斗争。战胜自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大彻大悟

彻底的觉悟,达到“不生不灭”的地步,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

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自缚

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

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

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习气

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

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尘缘

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差别、平等

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而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心猿意马

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

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盲人摸象

为《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爱河

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

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示,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解脱

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水月镜像的解释及成语接龙

 成语:水月镜像

 拼音:shuǐ ?yuè ?jìng ?xiàng

 简拼:syjx

 解释:水中月,镜中像。比喻一切虚幻的`影像。也比喻诗中的空灵意境。

 出处:唐·裴休《唐赐紫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示例: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4卷:“三界六道,唯有心观,~,岂有生灭?”

 近义词:水月镜花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虚幻的东西

  水月镜像 成语接龙

 顺接:像形夺名 像心像意 像心如意 像心称意 像心适意 像模像样

 顺接:水月镜像 旃檀瑞像 龙门造像 龙光瑞像

 逆接: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白山黑水 悲歌易水 冰寒于水 裁云剪水 残山剩水 残汤剩水

 逆接:水上风行 水不扬波 水中捉月 水中捞月 水中着盐 水中著盐 水乳不分 水乳之合

水月镜像的意思

水月镜像的意思是水中月,镜中像;比喻一切虚幻的影像,也比喻诗中的空灵意境。

出自唐·裴休的《唐赐紫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古籍中是这么用的,比如《再生缘》第六七回:“水月镜花空好看,不过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黄小配 《<廿载繁华梦>序一》:“数千言锦绣文章,都是水月镜花之影。”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用法示例:

1、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4卷:“三界六道,唯有心观,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2、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3、坐在船尾,她一低眉便望见了一面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4、沧澜宗一剑断,像追求强悍的攻击力,水月镜像则取其柔,包容万物,无坚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