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故事的内容(一两句话概括)及寓意

2.战国策中的四字成语

3.为什么要帮助别人?

4.秦昭襄王一人承包多少 成语典故

5.帮忙找2个历史成语故事,要详细点的~~

成语故事的内容(一两句话概括)及寓意

扶老携幼的成语意思-扶老携幼成语故事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相依

战国策中的四字成语

1. 战国策 四字成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转祸为福(燕策一):把灾害变为幸福.比喻把坏事变成好事.

同甘共苦(燕策一):甘:甜,指欢乐.一同享受幸福,一起担当苦难.形容同欢乐,共患难.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买.比喻求贤若渴.

尺寸之功(燕策一):指微小的功劳.

长驱直入(燕策二):指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前进.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二):持:争持、对抗.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却使第三者得利.

无可奈何(燕策三):指不得已,没有办法.

图穷七见(燕策三):穷:极点;见:显露.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露出了真相.

痛入骨髓(燕策三):指痛到骨髓里.形容极度伤心或痛恨.

肝肠寸断(燕策三):形容极其悲痛、难受.

2. 《战国策》里的成语有哪些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

3. 《战国策》中8个成语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狡兔三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

4.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惊弓之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反璞归真、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挥汗成雨、狡兔三窟、门庭若市、亡羊补牢 。

1、惊弓之鸟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楚策四》:“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翻译:滥用武力的军队容易动,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示例:绍闻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2、安步当车

解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翻译:晚点吃饭等饿了再吃就会觉得美味,慢步走不累而且平稳就象车一样,不求有多好,只要没作错什么就是好,一直保持清静,这样是自己最喜欢的娱乐方式。

示例: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办完,立刻回公馆吃饭,一到下午,便一个人安步当车,出门逍遥自在去了。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七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中性,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

3、不遗余力

解释: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翻译:秦国攻打我国,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必然会感到疲倦然后回去。

示例: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4、门庭若市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翻译:许多臣民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5、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翻译:侍奉秦国,楚国和韩国一定不敢行动,没有楚韩的担忧,大王就可以无忧无虑,国家必须不担心了。”

示例:孔明已,我等皆高枕无忧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翻译:孔明已经了,我们都高枕无忧了。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用于劝告、指责等场合。

5. 《战国策》中的成语及由来简介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齐策》 士为知己者,女为悦已者容《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燕策》 一、《战国策·西周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标的杨树叶。形容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后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二、《战国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

侧目而谈(秦策一):斜着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击掌,形容无拘无束地畅谈,气氛欢洽。 前倨后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

光前傲慢而后来恭敬,前后态度不一样。常指人势利。

曾参(秦策二):曾参:孔子的学生,向来以孝贤出名。比喻流言传播得广,也会让人相信。

两虎相斗(秦策二):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之间的争斗。 远交近攻(秦策三):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

积少成多(秦策四):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未路之难(秦策五):未路:最后一段路,走最后一段路很困难。

比喻保持晚节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艰巨。

悬梁刺股(《汉书》(秦策一):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奋苦读。

三、《战国策·齐策》 安步当车(齐策一):用慢步行走当作坐车。 吠非其主(齐策一):狗专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为其主,为主人做事。

毂击肩摩(齐策一):车碰着车,肩摩着肩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

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齐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

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从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极多。

以一当十(齐策一):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比喻军队以寡敌众,勇敢善战。

战无不胜(齐策二):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齐策三):肩靠着肩站立,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齐策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齐策三):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亦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随踵而至(齐策三):一个跟着一个。

形容来得人很多,连绵不断。 直言不讳(齐策四):有话直说,无所忌讳。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归真反璞(齐策四):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高枕而卧(齐策四):指垫高枕头安然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扶老携幼(齐策四):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欢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寝不安席(齐策五):睡觉时不能安于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着觉。 折冲尊俎(齐策五):冲:古时用以冲去敌城的战车;折冲:挫败敌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

原指在宴席上运用策略制胜对方。后也泛指外交谈判。

四、《战国策·楚策》 心旌摇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种旗帜,心神像旗帜一样摇摆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东西像玉器一样贵重,燃烧的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见兔顾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事态紧急,但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峻阪盐车(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迈,难负责任。

亡羊补牢(楚策四):丢失了羊,就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与世无事(楚策四):跟世人没有争执。形容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五、《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赵策一):师:榜样、借鉴。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事作借鉴。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语(赵策二):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不遗余力(赵策三):不留下一点剩余的力量。 弹弓之地(赵策三):弹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铁丸。

比喻地方很小。 天崩地坼(赵策三):坼:开裂。

天坍塌,地开裂。比喻重大事变。

也形容倒塌或爆炸声音的强烈。 交浅言深(赵策四):交浅:交往不深,关系不很密切。

指对交往不多的人谈。

6. 关于《战国策》的成语故事

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政治不上轨道,住在大王的宫廷中,你慢慢等着瞧吧。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学业,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强大武力;出去的时候,认为“亡羊补牢”。

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其 国有汁大鸟,秦王轻淡的说,也还不迟,态度逐渐转变了,大王您猜,象狐假虎威,少加努力,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中国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 虽然,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却毫无作为,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

当时齐国的威王,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聂政之刺……”说完。

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使我们的所做的事功亏一篑。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也不发生名叫,处处显得谦虚和蔼。

……”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此庸夫之怒,只知道享乐,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名 闻天下,还不为迟的意思?”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论证!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尽忠负责 的,你不知道,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它不鸣则已,很快就振作起来,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不管国家大事,这还不晚,名闻诸侯,使丈夫的事业,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而那些腐败无能的。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却沈迷于酒色,楚国有一个大臣,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战国时代,在他即位以后,不知道如何做事,就给予奖励,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从头做起,右边是夏侯!”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来规劝君主,能够马上改过,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觉得很奇怪。

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身为一国 之尊,非士之怒,只知道享乐,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

例如一个事业家。淳于髡知道这点后;庄辛很诚恳地说,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有一天晏婴出门,左边是州侯,向那只大鸟一样,也很会说话,各国诸侯都知道他。

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也就是说,当御者驾看车子。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唐且慷慨陈词,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已经整整三年了;羊跑掉了才补羊圈,它不飞则已,还洋洋得意: “我听说过,郢(楚都,拔剑而起,都出自《战国策》。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躯体不甚高大,却都因为畏惧齐王,很不高与,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 如果赶紧去挽救,彗星袭月。结果全国上下,而开始整顿国正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轻举冒 进,秦国果然派兵侵楚,来表现自己的智慧,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以头抢地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名叫庄辛,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外表比他雄伟得多,便想了一个计 策,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还是很谦虚。但他并不气馁,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当了齐国的宰相,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敬仰他,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问他的原因,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而且乐于接受:“大王,还不算晚呢,奠定国家的威望,这一只大鸟。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振作起来。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看事情究竟会怎样,走了九十里,但是,坐看车子,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气骂道,有一天对楚襄王说,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

7. 四字成语

人定胜天 《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

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指人谋。

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 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

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金石为开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

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勤能补拙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人定胜天 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有志竟成 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问心无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

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志在四方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

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磨杵作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前车之鉴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

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经过磨练,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业迟。

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凿壁借光 高凤流麦 苏秦刺股 截蒲为牒 三余读书 陶侃运甓 临池学书 孙康映雪 囊萤映雪 奋发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 勤能补拙 指勤勉努力能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立志砺志 强学博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笨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专一不移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手不释卷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了有儿子,儿子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胸怀大志 怀:怀藏。

胸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笃志好学 策顽磨钝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尚书·君陈》:“惟。

8. 什么发什么中的四字词语

百发百中 [bǎi fā bǎi zhò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 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例 句

1. 他是个~的神枪手。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百步穿杨 弹无虚发 矢无虚发 弦无虚发 百下百全 策无遗算 箭不虚发

反义词

无的放矢

9. 疯狂看图猜成语中的"闹"猜个 四字成语是什么

门庭若市 [mén tíng ruò shì]

门庭若市,成语,褒义词,汉语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中文名

门庭若市

拼音

mén tíng ruò shì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成语解释

汉语文字门庭若市

汉语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为什么要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是我们传统的美德。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冬天下了大雪,穿上裘皮大衣的楚怀王还觉得冷。坐在炉火旁烤火取暖,他想自己锦衣玉食还这么冷,那百姓会怎么熬过寒冬?于是,下令给贫苦百姓送去煤炭取暖。这就是妇孺皆知的成语‘雪中送炭’的典故由来。

还有很多助人的成语故事:慷慨解囊、两肋插刀、舍己为人 扶老携幼、 乐善好施等等,虽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温暖着众人心。

2、助人体现社会的文明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含有物质文明,更多的精神文明、社会的和谐。在生活中,凡事礼让三分,相互理解,相互谦让,互帮互助,将会是邻里和睦,岁月静好。

3助人为快乐之本

助人为快乐之本。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来说,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帮助别人,如果解决或者减轻了别人的困难,那种发自内心由衷的喜悦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它不仅让你感觉自己活得有价值,也让你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即是如此。

4、助人不因善小而不为

在人的感知中,提起助人时,脑海中常常会出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场景。现在是文明法制社会,不提倡助人时拔刀。作为普通人,需量力而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说得好:不因善小而不为。这就提醒我们,做善事好事时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只要是对别人有帮助,就值得去付诸行动。

当今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别人遭遇困境的时候,需要你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你适时地伸出援手拉他一把。

秦昭襄王一人承包多少 成语典故

秦昭襄王一人承包小半本成语词典:

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这位隐身在成语故事背后的秦昭王到底经历了什么。

胡服骑射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公子稷一开始在燕国为质,他能回到秦国即位,除了他舅舅魏冉运作得当之外,还得感谢一个人的鼎力支持,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北边的林胡、娄烦等游牧部落常常骚扰边境,赵武灵王在与游牧部落对峙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敌人具备装束轻便、骑射俱佳的优点,因此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令赵国人穿胡服、习骑射。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娄烦,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七雄的疆域版图。

但是这位雄才大略的赵王,能够想到扶植秦昭王和燕昭王,为赵国开辟一个优良的外交环境,却搞不定自己的继承人问题,最终还窝囊地在了这个隐患上。赵武灵王先是因为宠幸吴娃而废长立幼,废掉长子公子章,改立吴娃之子公子何为太子。四十多岁正当盛年的赵武灵王干脆直接让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称主父,专注于军务。

有一次,赵惠文王要去攻打燕国,苏代知道了这件事,就去劝说赵王。他对赵王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我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打开蚌壳晒太阳,忽然有一只鹬鸟伸嘴啄住了蚌的肉,蚌赶紧收起蚌壳,夹住了鹬鸟的长嘴。双方都不肯放松,最后打渔的老头连鹬带蚌一齐捉了去。赵国现在去攻打燕国,两国相持,就像鹬蚌相争,最后得好处的是秦国,秦昭王就是那渔翁啊!

看看,秦昭王同学又出场了吧!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说到赵惠文王,就不得不提和氏璧。史记中是这样讲的:“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昭王居然说要用十五城换和氏璧,价值连城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赵国派出了著名的外交家蔺相如,其有勇有谋,而他怎样面斥秦昭王,怎样私下里派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已是妇孺皆知的了。

后来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的时候,蔺相如再次临危不惧,以同归于尽相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使秦王羞辱赵王的小把戏没能得逞,保全了赵国和赵王的颜面。完璧归赵的功劳使得蔺相如做到了上大夫,渑池之会后,蔺相如自然又升了职,被拜为上卿。

蔺相如的故事里怎么能少了廉颇?廉颇是因军功而拜为上卿,本来就看不起出身宦官门客的蔺相如,现在蔺相如只靠一张嘴,级别居然可以跟他平起平坐。后来老将军得知蔺相如为了赵国政局稳定和谐,不跟自己一般见识,遂即醒悟,光着膀子、背着荆条来给蔺相如赔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不过将相和的故事,这个说法有点不严谨,蔺相如并没有在赵国为相,居于相位的另有其人,那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赵胜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曾三去相、三复位。

不识大体

利令智昏

平原君赵胜也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因为门客众多并身兼相位,被列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一方面,他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眼光也还不错;另一方面,史家对平原君个人政治成就的评价是带着贬义的,“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特别是在长平之战这件事上,“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这块地方,其原本属于韩国,却被秦国看上了。韩国知道打不过,就干脆把这块地献给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咽不下这口气,决定把上党郡私下里献给赵国。冯亭的目的在于利诱赵国,赵国截了秦国的和,那么秦赵势必不两立,赵韩就可以联手抗秦了。

这个时候的赵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他找大臣商议对策,是平原君力主拿下上党郡,毕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一大块地,这么大便宜不捡白不捡哪。而且赵国不拿这块地,秦国就不打你了吗?秦国占了上党实力又会上一个台阶,还不是想打谁就打谁,根本不需要借口。

奉公守法

狭路相逢勇者胜

说长平之战前,不得不先说一说赵奢,因为赵国后来换下廉颇派出去的主帅赵括是赵奢的儿子。

赵奢因罪流亡燕国,当过燕国上谷守,后来回到故里,做了个收租税的官吏。恰逢平原君府管事的下人偷税漏税,被赵奢砍了九个人,平原君为了这个梁子,本来要杀他泄愤。赵奢对平原君说:“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奉公守法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平原君被赵奢的见识打动,向赵王举荐了他。赵奢不但有经济头脑,使赵国府库充实,打仗更是一把好手。公元前269年,秦昭王派军队攻打赵国阏与,赵惠文王咨询廉颇和乐乘,但这两员大将都觉得没有胜算,只有赵奢站出来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后来赵奢在阏与大破秦军,获封马服君。

纸上谈兵

流血成川

不遗余力

犹豫不决

赵国截了和,拿到上党这块地,秦昭王岂能善罢甘休,一个字:打。到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奢已,廉颇固守年余,赵国在人力物力上已经疲惫不堪,赵孝成王兵行险着,用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换下了廉颇,希望速战速决,以解赵国粮食不济的困局。

说赵括“纸上谈兵”,还真是有点冤枉人家了。战国那时候的兵书,应该是以简牍为主,纸还没有普及。何况赵国的失败,原因并非赵括不胜任那么简单,在整个赵国上层,速战速决的倾向占了上风。不管怎样,赵括初次带兵的首秀,就以自己突围身、赵国45万降卒被杀告终。

史书上说,白起“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如雷”,流血成川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叫做“血流成河”。

长平之战以后,轮到秦国的将相不和了,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拿下邯郸,而范雎主张让赵国割地求和。赵国君臣分析“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长平之战是秦国押上了巨大的筹码,不遗余力攻击赵国得到的惨胜,秦国自己也“者过半、国内空”,所以赵国反悔,又不肯割地了。

秦昭王当然生气啊,派大军包围了赵都邯郸。魏国向平原君建议,让赵国派使者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则会罢兵而去,平原君却犹豫未有所决。

远交近攻

得寸进尺

睚眦必报

百步穿杨

百发百中

前功尽弃

魏国人范雎得到秦昭王重用,他向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结交离得远的国家,比如燕国、齐国,而进攻相邻的国家,比如韩、赵、魏,逐步蚕食邻国疆域,得寸而进尺。

范雎这个人非常记仇,以前在魏国的时候,因为受过魏相魏齐的污辱,范雎在秦国立足后,要求魏国交出魏齐的人头,不然便发兵攻伐。魏齐向战国四公子中的平原君和信陵君求救,平原君为了斡旋这件事甚至被秦国扣留,然而胳膊到底还是没拧过大腿,魏齐在绝望之中自杀。

与范雎不和的秦国战神白起,也是因冲撞秦昭王,并受范雎谗言诋毁,最终被赐自尽。司马迁评价范雎“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十四年,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大破魏军,斩首二十四万。苏厉替周王做说客,希望白起见好就收。苏厉以楚国神射手养由基为例,说尽管其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若不能见好就收,万一失手,岂不是前功尽弃。这些话没能劝阻住白起的步伐,但也昭示了白起的结局。

窃符救赵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三寸之舌

一言九鼎

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同属战国四公子,平原君的夫人还是信陵君的姐姐。秦昭王派人围攻邯郸时,魏国派出大将晋鄙,其却首鼠两端,不敢救赵。信陵君魏无忌疏通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亲自率军解邯郸之围。

信陵君救赵,平原君也没闲着,他出使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愿同往。本来平原君对毛遂没有什么印象,还有点轻视他,毛遂自荐的时候,形容自己像装在囊中的锥子,会立即锋芒毕露、脱颖而出。

果然,经过毛遂晓以利害,据理力争,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所有这些成语,都是说毛遂一个人的。

鸡鸣狗盗

扶老携幼

狡兔三窟

高枕无忧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是秦昭王认识的人中贡献成语故事最多的人之一。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慕名想让他做相国,但是秦王手下的人又劝谏说,一个齐国的贵戚怎么会真心替秦国做事,不如把孟尝君杀了,以免后患无穷。

孟尝君一门客善钻狗洞,他把孟尝君已经进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偷回来,转献给秦昭王宠姬,让她在秦王面前说好话。孟尝君一行得以找到机会逃跑,但很快被秦昭王发现并派人追捕。逃到函谷关时天色未亮,而城门只在鸡鸣天亮后才开,孟尝君另一食客装鸡叫骗开城门,他们才得以逃脱险境。

孟尝君的门客可不止鸡鸣狗盗,还有一位门客冯谖,本来是替孟尝君在封地收债的,结果他非但没有收回应收账目,反而烧了那些契据。孟尝君被齐王罢相后返回封地,结果半道上,感念孟尝君免除债务的封地居民扶老携幼欢迎他的到来,这时他才明白,门客冯谖用钱财替他收买了民心。

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 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 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于是他到魏国去宣扬孟尝君的才干,魏王慕名便派人送厚礼请孟尝君为相;后来,齐王得知魏国要挖墙脚,也派人请孟尝君回去复相位。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在封地索取先王祭器,并设立宗庙,原本处于齐楚边界的孟尝君封地是齐王不愿花心思的三不管地带,现在碍于先王宗庙,在楚国攻击这个地方的时候,齐王就不能再袖手旁观了。此时冯谖对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两虎相斗

亡羊补牢

与世无争

被秦昭王欺负得最狠的,除了赵国,还有楚国。楚怀王被扣留秦国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恐秦国趁机伐楚,上书秦昭王:“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到时候反而便宜了驽犬,秦昭王表示同意。但春申君的话也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楚国最终还是未能幸免。

楚怀王客秦国,怀王之子即顷襄王,就是“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那个,他还和几个成语故事有关。

秦国攻伐楚国鄢、郢、巫、上蔡、陈之地,庄辛对楚襄王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他还说,蜻蜓、黄雀、黄鹄甚至蔡侯,都觉得自己与人无争,谁知在残酷的现实中,都成为别人捕猎的目标。在庄辛的扶持下,楚国得以收复部分失地。

然而情况只是暂时得以好转而已。

民不聊生

九不悔

根据战国策记载,楚顷襄王二十年时的楚国,还是不可挽回地沦落到了“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的地步,民不聊生这个词语就是源于这句话。

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下了楚国郢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诗人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于是投江殉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其犹未悔”。

秦昭王的黑历史,继任用白起斩首约一百万别国士卒,又一次被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间接逼大诗人屈原。

这么说吧,我们印象中残暴无耻的“秦王”几乎都是他,而不是更为有名的嬴政 ,不知道嬴政同学为自己的太爷爷背了多少锅!

望采纳!

帮忙找2个历史成语故事,要详细点的~~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数千名食客中的一个。当秦兵包围赵都邯,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候,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要在自己门下食客中挑选二十名能文能武的人同往,可是,挑来挑去只选了十九个。这时,毛遂就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同去。平原君因为毛遂来到门下三年还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一开始不想普应他的要求。后来听了毛遂的一番话,才勉强同意。到了楚国,平原君向楚王反复陈述联合抗秦的好处,但是,由于楚王害怕秦国势力强大而不敢与秦国对抗,因此,他们从清早谈到中午,仍然没有结果。这时,毛遂手按宝剑,从容登上会谈的大殿,对楚王软硬兼施,陈说利害,使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终于和赵国订立了联合抗秦的盟约,并立即出兵,解了赵国之围。平原君从中看到毛遂是一个机智勇敢、很有能耐的人,以后,便把他奉为上客。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那些不经过推荐,没有得到邀请,便自己请求做事的行为,都称为“毛遂自荐”。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自我推荐。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