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女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鱼相与处于陆,相吻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出自《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泉水干涸了,两条鱼都暴露在湖底的干泥里等,只能吐出一点水泡来相互湿润,延续生命。这虽然很动人和高尚,但是对于鱼来说,最好的情况却不是用亡来相互表达忠诚和友爱,鱼最希望的是遨游在大江大湖中,即使彼此谁都不认识谁。”
在这点上,庄子是很实际很达观的人,并不虚伪地要追求高尚的英雄主义。
现在,这句话一般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讯,放弃曾经的执著(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周尹在科学访谈节目中提到:
《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原本此句庄子不是写情感方面,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用到感情上面,给自己离开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对方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前面一句很多人解释了,那么,后面一句怎么解释呢?
大概是这个意思:与其我们去夸尧舜禹好,说夏桀商纣不好,不如把他们的是非都忘掉,把他们所做的事情都化在大道里。
那么我们联系起来,什么是大道呢?什么是江湖?什么是泉涸于陆?
事物的本来规律才是大道,天道才是大道。换句话就是,相信真理,相信真爱才是大道,也就是说泉涸于陆非大道,只是片刻造成的。
我们为什么不从这个方面整个联系起来解释呢?
为人一生,我们或许只能选择(或者偶遇)一个异性,作为自己“相濡以沫”的对象,
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如果我们已然有了相濡以沫的另一半,那么即使遇见了再让你动心的人,大约还是“相忘于江湖”更能感动苍天、白云、黑土和混沌的灵魂吧。
PS:“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 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鱼相与处于陆,相吻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现也比喻:与其在感情的旋涡中苦苦挣扎,不如放自己一条生路。
两条深深相爱着的鱼儿本来生活在各自宁静的湖泊里,有一天它们相遇了,相爱了,然后生活在了一起。爱情的欢愉并没有感动无情的老天,湖水干涸了,它们俩相拥在一起面对着这场灭顶之灾,彼此把自己身体里仅存的湿气,用嘴湿润着对方,希望对方会因此而生存下去,但是杯水车薪又怎么能够解的了城池之火,马上的亡其实已经是注定。诚然,快乐是生命的源泉,但没有了生命快乐也将不复存在,相爱又能怎样?用深沉的爱去不再爱,相濡以沫不如不曾相识,彼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让彼此的生命继续延续,相忘于你我的江河湖海。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如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句话到了今天,因为“相濡以沫”这个成语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而“相忘于江湖 ”则相对于互相扶助来说,更加潇洒写意,所以多用来表达情人或夫妻分手之后,以全新的心态忘记过去的共同生活,投入到更宽广自由的感情生活中去。
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古文释义到了今天,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引申、解释,对古文或者诗句的引用没有谁规定一定要按原来的意思使用,便是专家也只能根据各种资料进行考证,而且即便有官方解释,也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这是语言和文字发展的规律。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这里谈一些个人理解,因为千百年能人异士无数,对《庄子》这本奇书也是解读无数,所以这里的解释只代表文字本意和个人看法。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而非难桀,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庄子的行文习惯比较跳跃,除了那些寓言故事,说理的语言有时候有些玄乎。后世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文方法其实就是学的庄子,不过诗歌语言,大家担待得过,而庄子的行文有时候看得就有点费力。
这个句子从来有争议的理解,就是“相忘于江湖”这几个字。为什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如江湖”?大家一定会想,这是当然了,活在干涸的烂泥里的鱼,靠互相喷口水来苟活,当然不如在江河湖海中互不认识,欢快生活了。
其实真是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看后面两句,与其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从正常人的态度来看,这不就是是非不分?庄子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看看后面几句: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也。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亡看作是好事。”
所以,在庄子看来,尧的圣明和桀的暴虐只不过是“道”存世间的正反面而已,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他们的身体、德行、恶迹最终都会回归大道,达到自然平衡。那么从大道的观点来看,“相濡以沫”和“在湖海里畅游”还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渴在干涸的泉眼里,和最终老在大海里,本质也没有区别。
这样的话,“相忘于江湖”又有了一些及时行乐的味道。
实则“相忘于江湖”中的江湖是用来比喻“道”。求道之人,要像鱼儿身处江湖一样,忘记了江湖的存在。我们要忘却“道”的存在,才能真的得道。
其实谈到这句话,《大宗师》里面还有故事,庄子借助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进一步阐明,只是很多人并没注意:
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问:‘请问如何追求大道?’孔子回答:‘鱼必求水,人多求道。求水的,掘地成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
虽然话处于孔子之口,不过当然是作者庄子的态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