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李清照的《如梦令》诗意

2.桂花的作文500字

3.芙蓉泣下坡头见,桂花飘香月下闻什么意思

4.如梦令的整首词的意思

5.潮汕人房子大门两边都有对诗(壁字),大家帮忙收集一下

6.含有桂花的成语?

求李清照的《如梦令》诗意

桂子飘香张九成-桂子飘香什么意思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笔者以为评述恰当

回答者:pkq_kitty - 进士出身 九级 11-1 20:51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卷帘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样了。”丈夫知道她又要开始淘气了,但一时并未理会,只是漫不经心地答道:“还不是老样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脸,然后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对他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语“纱橱枕簟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笔大胆率真。《词论》一篇,遍摘当时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诗词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嘲笑。特别是在描写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们的婚恋生活方面,更是惊世骇俗。与她同时代的王灼曾如此说过她:“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⑨所有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无顾藉”之语,当然要为那些封建的“正统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则尽量予以曲解,如这首《如梦令》;无法曲解的,则尽量从《漱玉集》中删去,或说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以及《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

就笔者所知,持这种“丈夫说”者,目前仅有两位当代学者。一位是孙崇恩,一位是吴小如。前者在其选注的《李清照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将该词中的“卷帘人”注解为“丈夫赵明诚”(第41页),但未进行任何解释;后者在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页中写道;“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禾农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全词“写实”,但“隐兼比兴”。他进一步解释道:“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知否’叠句,正写**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持了丈夫说,但在词意的理解上,却又各有偏颇。前者的注解实际上应是:“指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为此词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把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断定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这一真实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后者对于词意的理解则偏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免带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是不会将那种庸俗之语写入词中的,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闺房昵语”的范畴。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简析

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回答者:o0废弃公主0o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1 21:03

桂花的作文500字

想写好关于桂花作文吗?这里提供了大量关于桂花作文的段落,以及桂花作文的好词好句等。本篇内容主要选10篇优质原创文章,每篇结尾还带专家点评。 院子里的桂花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我们院子里的桂花盛开了,有金色的,红色的,还有淡**的,有的已经掉落地下,有的含包欲放,还有的还是待开的花蕊,香飘满院,真是好看极了。

桂花树的叶子碧绿碧绿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桂花宝宝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跟两个大米粒差不多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在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特别美丽。

每次进入我们的小区,迎面飘来的桂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院子里的桂花有金桂和银桂,金桂是金**的,银桂是淡**的,两种桂花都香味十足。走在我们的小区,不管你是迟钝的、后之后觉的、没有情趣的,或者是工作繁忙,行事匆匆的人,只要你走到我家院子门口的这条小路,你就不得不被这阵阵袭人的香气吸引,你就不能不做到用力地、大口大口地呼吸,让花香由鼻而入,直沁人脾。除非你没有嗅觉。

桂花作用可多了,桂花树是现代城市绿化的主要景观树之一,以桂花为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清香可口,还可以作为加工桂花糕的原料等。

我喜欢桂花树,喜欢它的美、喜欢它的香、更喜欢它的四季长青。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状物的作文,语言简洁洗练,小作者从院子里的桂花的外形、清香等角度来描写,突出了桂花的美丽,“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等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桂花树的启示

玫瑰,花之高贵也;牡丹,花之富裕也;荷花,花之清新者也;莲,花之君子也。但桂花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它花美而不刺眼,花香而不刺鼻,使我深深地爱上了它。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人间。霎时,到处万紫千红。玉兰花捧起酒杯迎接春姑娘;茶花献上沉甸甸的茶果;樱花开心的和不上了那玲珑小嘴。只有桂花树形单影只地站在那儿,连小鸟也不愿多呆一会儿。

夏姐姐乘着太阳车降落人间。太阳花笑红了脸,夜晚空中繁星点缀,为夏姐姐提供聚会的背景。可是。只有桂花树一人孤独寂寞的站在那儿,连蝴蝶也不愿意与它伴舞。

金秋,天高气爽。只闻见阵阵花香,芬芳扑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桂花树开花了。这香气引来一群群蝴蝶为它伴舞:连赶去南方过冬的燕子也被深深地吸引住,身享其乐之中。

别看桂花细小,功能却很多。泡成桂花茶,香甜可口,直沁人肺腑,滋润我们的心田;做成桂花糕,尝一口,使你回味无穷,吃了一口还想再吃一口。

桂花虽没有牡丹夺目耀眼;没有玫瑰引人注目,但是它有人世间最伟大的品质让我们学习。

它虽没有外在美丽,却朴实无华、不计名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它告诉我:“人要做一个即讲体面又对别人有用的人。”

桂花啊!我爱你!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描写桂花树的状物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作者对桂花树的喜爱之情,无法用语言形容,文章构思巧妙,选材新颖,重点突出桂花树朴实无华、不计名利的特点,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桂花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我们院子里的桂花盛开了,有金色的,红色的,还有淡**的,有的已经掉落地下,有的含包欲放,还有的还是待开的花蕊,香飘满院,真是好看极了。

桂花树的叶子碧绿碧绿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桂花宝宝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跟两个大米粒差不多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在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特别美丽。

每次进入我们的小区,迎面飘来的桂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院子里的桂花有金桂和银桂,金桂是金**的,银桂是淡**的,两种桂花都香味十足。走在我们的小区,不管你是迟钝的、后之后觉的、没有情趣的,或者是工作繁忙,行事匆匆的人,只要你走到我家院子门口的这条小路,你就不得不被这阵阵袭人的香气吸引,你就不能不做到用力地、大口大口地呼吸,让花香由鼻而入,直沁人脾。除非你没有嗅觉。

桂花作用可多了,桂花树是现代城市绿化的主要景观树之一,以桂花为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清香可口,还可以作为加工桂花糕的原料等。

我喜欢桂花树,喜欢它的美、喜欢它的香、更喜欢它的四季长青。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作者从桂花外形美、花的香味和桂花的作用三方面描写桂花,表达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这样安排,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让读者对桂花的认识层层深入,不由得也喜欢上了桂花。文章结构完整,语言精炼,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我最喜欢桂花

我最喜欢桂花,它盛开在金秋时节,十里飘香,它那股淡淡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真叫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很可爱,不像柳树那样阿诺多姿。不开花时只能看见满树的叶子,开花时只有在树丛中仔细寻找,才能找到**的小花。可是桂花的香味太迷人了!刚长出来的新叶是嫩绿色的,随后又变成翠绿色的,最后变成墨绿。那些带锯齿的叶子在树上“沙沙”作响,像是运动会上同学们的欢呼。

而这些桂花则躲在叶子之间,仔细观察,原来桂花长在枝上叶柄的地方,伸出又细又短的花柄,花柄上则开着小花。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簇拥在一起。桂花的花瓣呈半弧状,颜色呈金**。花中央那些赤**的小丝儿状的花蕊,又是别有风味!一阵风吹过,朵朵桂花像含情脉脉的少女,穿着连衣裙,伴着圆舞曲,向我们展示美丽的舞蹈。

桂花的作用很多呢!可以用在食品里,也可以用在化妆品里,还可以泡茶。

桂花很朴实,它不要人们对它特殊的照顾和呵护,但是它会默默地为人们付出它的全部。

桂花太美了!我爱桂花!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描写金秋时节十里飘香的桂花的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对桂花形状、颜色、香气的生动描写,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介绍了桂花的食用价值,语言生动形象且内容丰富。

桂花

有的人喜欢亭亭玉立的玉兰花,有的人喜欢千姿百态的菊花,有的人喜欢品格高尚的荷花,而我喜欢金灿灿的、香气扑鼻的桂花。

我们校园的操场两边就有两棵桂花树,桂花树虽然没有广玉兰树的高大挺拔,也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却长年都郁郁葱葱,十分惹人喜爱。远远望去,它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傲然挺立在大地上。它的叶子翠绿,中间宽平,两头尖尖的,表面很光滑,也很厚实,叶子两边还有锯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茂盛。

桂花虽说没有玫瑰那样娇艳,也没有牡丹那样富贵,但桂花盛开时节,不说香飘十里,至少整个校园没有不浸没在桂花香气里的。桂花的花朵很小,只有米粒那么大。它是由四片花瓣组成的,这些小花紧紧挨在一起,就像许许多多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桂花不仅花美,而且很香,深吸一口气,香气扑鼻,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桂花的用处可广啦!桂花晒干后可以泡茶喝,可以酿造桂花酒,让人神清气爽。可以做桂花年糕,做桂花莲子羹,吃起来又香又甜,使人回味无穷!给我们的餐桌又丰富了一道美食,还可以做桂花卤和桂花蜜……

我喜欢迷人的秋天,但我更喜欢秋天的桂花。

专家点评:

这篇状物作文采用先总后分再总的结构,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从桂花树“外形”“香味”“用途”三方面进行描写,语言清新自然,运用修辞方法合理,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桂花

在校园的角落里,种着一些桂花。快入深秋了,想到这儿,才发现周身已被花香萦绕。原来,花香也是可以醉人的。那香味多么熟悉,很淡很淡,却很甜美,它源自于远方。

我循着这花香来到挂满桂花的桂树下,抬眼望去,像往常一样被它深深吸引。我喜欢那一种香味,也喜欢那一种黄绿相间的颜色。为了看清那奇妙的花儿,我踮起脚,轻轻地摘下一朵放在掌心仔细观察。

桂花只有米粒那么大,小巧玲珑。仔细看你会发现开放的桂花有四瓣儿,花蕊很细,淡黄的颜色更给它增添了几分柔嫩。桂花这么小,花期刚到时,若你不经意是发现不了它的:它就像个害羞的小女孩,把自己藏在桂树深处,还不忘蒙上一层面纱。但随着秋意渐浓,它就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时的桂花又好似一颗颗金色的宝石,镶嵌在绿松石般的树上,十分耀眼。

校园的桂花是金桂,开花早,同学们都很喜欢它。它虽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昙花的惊艳,没有牡丹的高雅,没有荷花的素洁,但它赋予了我们欢乐,点缀了我们多彩的童年!

桂花,你于我而言是如此的珍贵。让我为你骄傲,让我为你陶醉。

专家点评:

本文对校园中的桂花进行了描写。不见桂花,先闻其香,淡淡的却很甜美,继而作者走到树下,对其进行了细致观察,对于桂花的描写,作者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更突出了桂花的美丽与珍贵。

桂花

在百花之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是那小巧玲珑的桂花了!

我家楼下就有几棵桂花树。别看桂花树不高,可它开出来的花却小巧玲珑。桂花的外形其实是非常平凡的。米粒大的**的花,细碎的,密密的,一丛丛、一簇簇地藏在绿叶间,要不是有香气招引着人们的味觉,只怕是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的。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有金桂、银桂之分,想必,颜色黄一点的,就是金桂了。那花圃里的桂花树,迎着深秋温暖的朝阳竞相绽放,桂花品种多样,千姿百态,宛若红颜佳丽,光彩夺目,散发着怡人的香味!

桂花不像牡丹那么雍容华贵,不像水仙那么清雅脱俗,不像玫瑰那么美丽漂亮,更不像荷花那样大方别致,但是桂花也有自己的特点,它用自己独特的香味,带给人们跟其他花不同的韵味和享受。

身穿**舞裙的它,在雨点的邀请下,跳起了优美的高尔兹。拥有唱歌天赋的它,在风儿的伴奏下,声音显得格外悦耳、动听。它跟着旋律,在树叶上弹起了《梦幻曲》。

桂花并不“才艺出众”,可是它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大家的好评。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描写桂花的文章,在小作者笔下桂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玲珑",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桂花与牡丹、水仙、玫瑰等进行比较,突出了桂花的与众不同,也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校园里的桂花树

在校园操场的西北角,种有几棵桂花树,这些桂花树一年四季都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魅力,成了我们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

春天,碧绿的桂花树发出了紫色的小芽儿,不仔细看你还会以为这是紫色的花儿呢!瞧,这小芽儿真多呀,它把桂花树都打扮成了两种颜色。

夏天,小芽儿张成龙茂盛的树叶,它们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场大雨后,桂花树被洗涤的干干净净,每一片叶子都显得晶莹剔透,形成了一把绿色的大伞。体育课上,同学们总是被那毒辣的太阳暴晒着,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把衣服都打湿了。而桂花树呢,则成了太阳的天敌,它毫不吝啬地撑开自己的大伞。每次上体育课玩累了,同学们都会三五成群地来到桂花树旁促膝长谈,那一阵阵欢声笑语在校园里回荡。

秋天,是桂花树最有魅力的时候,在百花凋零时,桂花树超凡脱俗,那金色的桂花一簇簇地开在碧绿的枝叶间。你轻轻地吸一口气,真香啊!那浓浓的花香弥漫着整个校园,让你的压力、烦恼一扫而光。

冬天,那样的寒冷,北风一吹,桂花树就结上了冰花,“沙沙”的响声传来,好像在吹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声音又像一首催眠曲,让你安心地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

这就是桂花树,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专家点评:

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桂花树在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状态,这样使得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本文语言优美,如“小芽儿张成龙茂盛的树叶,它们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等,表现出了作者对桂花树的喜爱之情。文章结构完整,重点突出,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桂花树

前年,我家的院中有棵桂花树,几乎跟我同龄,长势喜人,造形可爱。奈院子矮小,遮光,显得有点不协致,所以在去年隆冬把她移栽到乡下去了。

因为桂花适应于亚热带气候广大地区,所以在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很常见南宋杰出女文学家李清照一生撰有不少对联,其中一联写道:“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我国是桂花的故乡,金秋赏桂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桂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桂的情趣。

曾记得在两年前的中秋,我家那棵桂花树开得如火如荼,邻居也为之欣怀,折几枝回家插在瓶中,香气殷殷。据说,不管谁折,只要恰如其份,来年将会开得更旺。多么慷慨的香送万家,可谓“大爱无疆”。有人总对花落怀有伤感,但我对那棵桂花树的凋谢,当作“乱落桂花如金雨”,洒落下来,像是金砾铺地。

今年中秋,我顺便去看过它一次,她似有灵性的在微风中向我致意。感到她比在我家时更舒适,更有“用武之地”,我宽慰着自己。

啊!我喜欢我家的桂花树。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描写桂花树的作文,作者首先介绍桂花树的生长地区,然后描写了自己家的那棵桂花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棵桂花树的喜爱。文中对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引用,信手拈来,十分得体,可以看出小作者在平日学习中的文学积累,非常好。

桂花树

在校园操场的西北角,种有几棵桂花树,这些桂花树一年四季都向我们展示着它们的魅力,成了我们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

春天,碧绿的桂花树发出了紫色的小芽儿,不仔细看你还会以为这是紫色的花儿呢!瞧,这小芽儿真多呀,它把桂花树都打扮成了两种颜色。

夏天,小芽儿张成龙茂盛的树叶,它们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场大雨后,桂花树被洗涤的干干净净,每一片叶子都显得晶莹剔透,形成了一把绿色的大伞。体育课上,同学们总是被那毒辣的太阳暴晒着,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把衣服都打湿了。而桂花树呢,则成了太阳的天敌,它毫不吝啬地撑开自己的大伞。每次上体育课玩累了,同学们都会三五成群地来到桂花树旁促膝长谈,那一阵阵欢声笑语在校园里回荡。

秋天,是桂花树最有魅力的时候,在百花凋零时,桂花树超凡脱俗,那金色的桂花一簇簇地开在碧绿的枝叶间。你轻轻地吸一口气,真香啊!那浓浓的花香弥漫着整个校园,让你的压力、烦恼一扫而光。

冬天,那样的寒冷,北风一吹,桂花树就结上了冰花,“沙沙”的响声传来,好像在吹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声音又像一首催眠曲,让你安心地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

这就是桂花树,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专家点评: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照应,中心突出,层次分明,作者抓住了桂花树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

芙蓉泣下坡头见,桂花飘香月下闻什么意思

“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意思是:早上在山坡头看到了霜露,在月亮出来的时候闻桂花香,形容早出晚归,天不亮就出去工作,月亮出来了才回家。

全诗为《有怀汉老弟》?作者虞俦。

缺落槿篱须补缀,稀疎菜甲欠锄耘。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

策杖却愁成独往,举杯谁与醉浓芬。欢悰莫讶年来减,触目无非是忆君。

注释:桂子飘香指中秋前后桂花绽放,散发浓香。语本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张子韶对策有‘桂子飘香’之语。赵明诚妻李氏嘲之曰:‘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宋虞俦《有怀汉老弟》诗:“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

扩展资料

《有怀汉老弟》?虞俦

虞俦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初进人太学,中进士。曾任绩溪县令,湖州、平江知府。庆元六年(1200)召入太常少卿,提任兵部侍郎。工诗文,著有《尊白堂集》24卷,清修《四库全书》收录其部分诗文。

由于虞俦为官清廉,在职并无多少积蓄,谢政归田后,家庭生活艰辛。他在职时的同僚和好友陈倅知道后,便从朝廷争取给他增加俸禄。但虞俦杜门谢绝,并写了此诗呈送给陈悴,表明自己的态度。

虞俦一生为政清廉,关心民瘼,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称颂。其晚年归田后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不避现实,坦然对之,不获非分之得。

百度百科——虞俦

如梦令的整首词的意思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卷帘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样了。”丈夫知道她又要开始淘气了,但一时并未理会,只是漫不经心地答道:“还不是老样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脸,然后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对他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语“纱橱枕簟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笔大胆率真。《词论》一篇,遍摘当时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诗词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嘲笑。特别是在描写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们的婚恋生活方面,更是惊世骇俗。与她同时代的王灼曾如此说过她:“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⑨所有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无顾藉”之语,当然要为那些封建的“正统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则尽量予以曲解,如这首《如梦令》;无法曲解的,则尽量从《漱玉集》中删去,或说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以及《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

就笔者所知,持这种“丈夫说”者,目前仅有两位当代学者。一位是孙崇恩,一位是吴小如。前者在其选注的《李清照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将该词中的“卷帘人”注解为“丈夫赵明诚”(第41页),但未进行任何解释;后者在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页中写道;“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禾农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全词“写实”,但“隐兼比兴”。他进一步解释道:“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知否’叠句,正写**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持了丈夫说,但在词意的理解上,却又各有偏颇。前者的注解实际上应是:“指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为此词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把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断定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这一真实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后者对于词意的理解则偏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免带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是不会将那种庸俗之语写入词中的,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闺房昵语”的范畴。

参考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潮汕人房子大门两边都有对诗(壁字),大家帮忙收集一下

庆佳节女儿平安回故里盼事事如意

过新年父母健康在家中望天天开心

 

巨龙凌空雄狮拜地爆竹声声辞旧岁

紫燕展翅绿柳吐丝梅花朵朵迎新春

 

龙游东海马放南山龙马精神传万代

虎啸西冈牛耕北国虎牛威力震千秋

 

绿抹柳梢红燃花萼燕舞莺歌相比美

春临世界喜降人间龙腾虎跃竞争先

 

岁月峥嵘应知花甲易屈指珍惜少壮

江山锦绣乐与赤子同存心服务人民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福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

 

灵蛇献智珠风云岁月却见一枝独秀

神马踏飞燕锦绣山河再看万木争荣

 

激浊扬清清则开朗朗朗乾坤昭盛世

脱贫致富富而思源源源雨露润苍生

 

劳苦园丁春风化雨今日遍栽桃李树

辛勤学子铁杵磨针他年都是栋梁材

 

龙贺岁凤还巢满眼春光处处新元景

鹊登枝梅吐蕊千秋大业时时锦上花

 

登世贸天揽奥运星举目神州春色满

奋共青志扬民族气捧心代表画图新

 

申奥成功入世成功频传捷报惊寰宇

迎难而上乘势而上再显雄风铸国魂

 

农村兴旺同庆丰收谷似金山棉似海

城市繁荣共迎新岁车如流水马如龙

 

行空浮游揭奥运金蛇狂舞欢歌盛世

入世驰骋踏环球万马奔腾独领风骚

含有桂花的成语?

1. 关于桂花的成语

蟾宫折桂 桂子飘香 桂林一枝 桂子兰孙 桂林杏苑 桂馥兰香 月中折桂

2. 形容桂花的成语

十里桂花香

桂子飘香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八月桂花香

桂馥兰香

丹桂飘香

桂殿兰宫

桂楫兰桡

桂酒椒浆

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桂子兰孙

蟾宫折桂

沁人心脾

馨香扑鼻

花香四溢

3. 描写桂花的成语44个成语

桂馥兰香 丹桂飘香 桂殿兰宫 桂楫兰桡 桂酒椒浆 桂子飘香 蟾宫折桂 沁人心脾 馨香扑鼻 花香四溢

4. 描写桂花的成语有哪些

十里桂花香

桂子飘香

八月桂花香

桂馥兰香,

丹桂飘香

桂殿兰宫,

桂楫兰桡,

桂酒椒浆,

桂林一枝,

桂子飘香,

桂子兰孙

蟾宫折桂

5. “形容桂花香”的成语有哪些

桂馥兰香(guì fù lán xiāng):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6. 描写桂花的成语有哪些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朝诗人宋之问《灵隐寺》 桂花 --九里飘香 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 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樨风

7. 描写桂花的成语

1、桂馥兰香: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2、桂内子飘香:桂花散发出阵容阵香气。形容中秋节前后的佳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张子韶对策有桂子飘香之语。赵明诚妻李氏(李清照)嘲之曰:‘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3、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考取进士。

4、桂林一枝: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5、桂子兰孙:对人子孙的美称。

6、桂殿兰宫: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7、桂酒椒浆:泛指美酒。

8、兰桂齐芳: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

9、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10、桂林杏苑:古时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考中称折桂;会试例在农历三月举行,考中称探杏。因以之指乡试、会试。

8. 形容“桂花”的成语有哪些

1.桂子飘香

读音:[guì zǐ piāo xiāng]

释义: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造句:春则桃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四时景色各有千秋,令人目不暇给;而骚人墨客络绎于途,增添不少诗情画意。

2.桂馥兰香

读音:[guì fù lán xiāng]

释义: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只见堂里敷设的花团锦簇,桂馥兰香……一几一椅,全是紫榆水南的名手雕工。”

造句:一串串桂馥兰香的“发展果实”,昭示着开明开放、创新进取、文明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9. 形容桂花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桂子飘香、桂馥兰香、丹桂飘香、桂殿兰宫、桂楫兰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