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1.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是什么意思?
3.<弟子问仁>所有翻译.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是什么?
5.以下论语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是什么意思?
意思: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
出处:《论语 雍也》。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广泛地给民众施以好处,而且还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呢?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
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相关内容解释:
孔子的回答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会让自身通情达理,再去帮助、感化别人,这样的人就是仁德的人。在当今,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几乎是很少的,从古至今,人们的理想愿意是不错的,但是想要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也不要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孔子曾说过“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应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已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境界了。
其实,我们按小的范围说,比如,当我们有余力时,可以先成就自己公司的员工,可以先从仁德开始做起,然后再可以成就他人,我们先没有那么高的标准来广施于众,那就让我们活好每个当下,小河汇与江河,都是先从开源沿渠而汇成江河乃至大海,让我们自己先做好修身,齐家,然后才能铺佐助于社会。
<弟子问仁>所有翻译.
一、子贡问仁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予救济,这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啊?简直就是圣人了啊!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想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要帮助人家在社会上立足;要想自己仕途通达,也要帮助人家仕途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身边的事情比附,能够推己及人或者能够换位思考,这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颜渊问仁
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三、仲弓问仁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四、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造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五、樊迟问仁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扩展资料: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就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仁”,主要指仁爱。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是什么?
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一、原文:出自? 春秋 孔子《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译文: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并且能够周济众人,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论语·雍也》简介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以下论语翻译
原文出自《论语·雍也第六》篇中第三十章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原文大意:有仁德的人,自己要想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通达,同时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都要以自身为例想到别人,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
原文出自《论语·子罕第九》篇中第三十章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原文大意:孔子说:“聪明的人没有疑惑,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原文出自《论语·雍也第六》篇中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原文大意: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德的人喜好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原文出自《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五》篇中第九章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原文大意: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肯苟全生命来损害仁义,而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全仁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